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4詳細資料!(持續更新)

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 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門樓內放有四座紅粉石柱礎,以及兩塊方形大麻石,是廟宇的遺物。 而高聳的麻石圍牆仍可見有槍孔,四角建有更樓,當年用於守衛,以抵禦盜寇。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圍內則是典型的本地圍村格局,房屋依中軸線排列,正中主巷盡頭處為神廳,供奉文武二帝。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宮古鐘沾靈氣

香港政府對環境的保護,真切地讓俺領教了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是如何對待轄區的一草一木。 再回頭看看我們被糟蹋的大好河山,被無情拆毀的那些歷經滄桑的古城老屋,被蓋上成片樓房的萬頃良田,一顆心立刻被揪起,恨不得張口罵娘。 五圍六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重要文物古蹟,是形成於元末的古村落群。 在粉嶺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村民主要是靠步行往來。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蓮麻坑依深圳河一分為二,北面叫長嶺村,歸華界,南面歸英界,但兩村人仍可來往。 及後中國經歷大躍進、大饑荒、文革等政治動盪,香港政府擴大邊境禁區,並禁止沒有禁區通行證的人前往,包括當中的蓮麻坑村。 蓮麻坑村有一條橋連接位於華界的長嶺村,方便村民來往耕種(耕作口)。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古蹟遊 | 遊走於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1901年,客家路德會教徒為逃避宗教迫害,一起聚居於龍躍頭,漸成村落,後來興建了祟謙堂,成為唯一以客家話服務教徒的教堂。 龍躍頭位於粉嶺聯和墟東北方,由新界原居民鄧氏族人所建立,而鄧氏族人亦於龍躍頭一帶建立了合共十一條村落,被稱為「五圍六村」。 (它是港鐵站一帶最高的建築物,你一定不會錯過)稍作停步,一賞其現代雅致、同時帶有傳統風水色彩的外觀設計。 在天水圍乘港鐵,坐兩站便可到達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 —— 元朗。 一路漫步,你還會經過覲廷書室和仁敦岡書室,有著700多年歷史的鄧氏宗祠和建於16世紀早期的愈喬二公祠,以及多座廟宇、庭院和古井。 在屏山的傳統氛圍當中,你也能感受到現代生活的節奏 —— 高大的住宅樓林立於歷史遺蹟旁,而孩子們騎著單車在祖輩精心照料的花園內玩耍。

梧桐河畔的盡頭就是龍躍頭文物徑,這裡有東角圍、老圍、善述書室等著名景點,絕對是惡補歷史知識的好機會。 讓各遊客在香港都可置身於紫色的薰衣草包圍內,就已經值回票價。 這個位於粉嶺鶴數的香薰園除了可欣賞薰衣草外,還可以燒烤、釣魚、喂錦鯉、睇山羊 、喂海龜和進行做香薰蠟美容活動,享受一下寧靜和諧大自然帶來的樂趣。 北區公園於1990年開始啓用,佔地共8.6公頃,設有多種動態及靜態設施。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消息 : 傳統文化資料

建於清同治7年(1868年),屬三殿廟宇,正殿奉天后娘娘,左邊為慈母殿、右邊為真君殿。 南丫島居民約六千七百人,大多住在北面地勢較平坦、可用作耕地的榕樹灣一帶(通稱「北段」);不過亦有人住在南面的索罟灣(通稱「南段」),現時兩處皆有渡輪服務往返中環。 此外也有部份居民聚居在北部的北角和東南部的模達灣。 位於南丫東部模達灣以東的厓頭,則由富商林良成單一擁有,該臨海地段建有別墅、網球場、泳池及巨型鳥籠等,佔地估計達十萬平方呎。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蓮麻坑鉛礦山上有一個荒廢礦洞,礦場下段通道為蝙蝠提供了不受干擾的歇息地,成為香港最重要的蝙蝠集居地,有大量長翼蝠、南長翼蝠等蝙蝠品種居住。 礦場內的通道和鄰近地區在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旅遊

走完了半條龍躍頭文物徑,已經來到了龍山之口,另外半條是沒時間走了,下次再來的話去走也不遲。 站在村頭等車的工夫,俺又仔細打量周遭的環境,山坡上蓬勃向上的黃花頂著冬日的艷陽,鬱鬱蔥蔥的綠樹一派生機欣欣向榮。 空氣中又瀰漫著那種植物發出的淡淡清香,象在綠野仙蹤嗅到的那種醉人的味道。 從綠樹的縫隙中露出了不遠出粉嶺的建築,在離市區咫尺之遙就有如此恬靜的村落,大片的濕地綠野,不能不羨慕人家香港人的生活環境。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鄧族原籍江西吉水。 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南宋 (1127… 本文介紹的是新界專綫小巴54K線服務的龍躍頭鄉村群:關於位於沙頭角公路的「龍躍頭」巴士站,詳見「龍躍頭 (沙頭角公路)」。 大多數訪客會選擇乘坐港鐵來屏山,並在天水圍站下車,出站首先會見到就在附近的聚星樓。 這座簡潔、典雅的古塔建於明代,且是全香港唯一一座此類型的古塔。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地方

除厦村鄉屬下的鄉村參與醮會外,一些友好村落亦有參加,如甲午醮會的紫田村(屯門鄉)和輞井圍(屏山鄉),兩條村的原居民均姓鄧,是厦村鄧族的分支。 鑑於位於田厦路的會址已老舊兼缺乏康樂設施,拓展會務不敷應用,獲政府撥地興建新會廈,新址位於厦尾路60號,毗連錫降村,於2014年7月25日舉行新廈入伙典禮。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坊間寫成「廈村」,位於元朗區西部,東面是天水圍新市鎮、南面是洪水橋、北面是流浮山。

  • 小坑村及龍躍頭其他村落保存了不少傳統建築,於1999年,古物古蹟辦事處在此設立的龍躍頭文物徑,以小坑村為起點。
  • 外電報道,印度呼籲中國為陷入困境經濟體的貸款承擔損失,並希望中國避免給包括贊比亞和斯里蘭卡等國家獲得紓困造成障礙。
  • 村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可追溯至清朝興建、現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協天宮及鶴山寺。

若不想步行,可在粉嶺車站轉乘巴士或小巴,亦可乘坐巴士直達。 位於粉嶺沙頭角道的黃帝祠前身為「軒轅祖祠」,始建於清末民初,1925年落成,後於千禧年重建。 黃帝祠佔地一萬平方呎,樓高七層,是一座揉合中國儒釋道三教的宗教性建築物,祠外裝飾宏偉華麗,祠內莊嚴。 祠內設有供奉黃帝的「軒轅殿」、尊崇炎帝的「神農殿」、設有孔子尊位的「大成殿」、此外尚有佛教的「三寶殿」及「菩薩殿」、道教的「三清殿」及「三師殿」等。 黃帝祠在每年三月初三舉行祭祖大典,此外會定期舉行祭祖法會與法師超薦等,及提供龕位及神位供市民認購以供奉先人。 鄰近粉嶺聯和墟原有一條安樂村,安樂村是由香港商人馮鏡湖等於1915年集資建立的住民區,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有李、鄧、馮等姓氏。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歷史

這回被打折車票誘惑來到香港,才得以用自己的腳步和眼睛來探尋另一個香港。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這秀美的綠色又把俺的心再次俘虜,俺趴在青磚砌就的圍牆上使勁向外探著頭,想仔細看清圍牆下面那片芭蕉。 近樹遠山層層疊疊,從嫩綠到翠綠再到蒼綠,不同的色階,不同的色彩傾向共同組成了一幅天然圖畫。 正當俺獨自痴痴發獃時,圍牆上又來了四個金髮碧眼的老外,剛走到圍牆邊也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在老圍轉了一圈,圍子裡有許多老屋,還保存著原始的狀況,走在裡面能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氛圍。 從老圍出來俺又去找下一個目標:麻笏圍,又走上了串聯著老屋的鄉村小公路,這條路只能通過一輛車,如果兩車相會必須有一輛車主動倒回後面的錯車點。 路雖然是窄了點,可是占用了最少的土地,周邊的綠色就更多了。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安樂村原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的地區,建有鏡湖別墅、西河別墅、瑞勝書室、李園、本立園、成法園、三教總學會、安樂祠等,其中有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現已重建為黃帝祠。 八十年代該村的土地逐漸被收購及改建為工廠大廈,成為今天的粉嶺工業區,原有的別墅多已拆卸,但尚有數間民居混雜在林立的工廠大廈中。 昔日的文人與富豪別墅住宅今天演變成平民百姓的職業場所,相信是城鄉變化中鮮有的例子。 蓮麻坑村是一條雜姓村落,有六姓村民,分別是葉、劉、冼、官、張和曾,是沙頭角鄉十約中之第四約,一村一約是區內罕有之古老大村落。 然而,蓮麻坑生態正面對多個危機,包括東部走廊計劃、防洪工程、外來物種薇甘菊侵害、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等。 雖然政府建議將蓮麻坑部分地區劃為郊野公園範圍加強保育,但受到當地原居民強烈反對。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歷史建築

圍門門樓內設有「護圍福德」神位,裝有連環鐵門。 後座門樓內更建有擋中,與其他圍村不同,無法於圍外直觀圍村內部,估計與風水有關。 由小坑村向沙頭角公路方向走,經過梧桐河,便來到了覲龍圍。

  • 門聯曰:「乾峰烈黛丁財旺,辛水橫坦富貴昌。」時至今日,護河已被填平,門樓和神廳亦先後重建,只有部分圍牆和圍內一些古屋依然屹立。
  • 古時彭族的封地在大彭,族人便按「以地命氏」或「以國為姓」的習慣,以彭為姓。
  • 老圍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圍村,經過近期的翻修,其圍牆也成了五圍中最漂亮、最完整的。
  • 後進東面偏殿的兩個古鐘,是廟內現存最古老的文物。
  • 穿梭粉嶺各處均設有行人天橋或隧道供橫過汽車路,故步行是方便的。
  • 安樂村於1915年立村,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李、鄧、馮等姓氏。

龍躍頭文物徑的14個古蹟裏,包括了其中兩條村:小坑村和永寧村;五圍:新圍、永寧圍、東閣圍、老圍、麻笏圍;及五個古蹟:松嶺鄧公祠、天后宮、石廬、崇謙堂,善述書室、擋煞碑石和社壇。 而那些圍村至今仍保留傳統節日習俗,展現著豐沛的本土生活文化。 屏山文物徑位於元朗坑尾村、坑頭村和上璋圍之間,文物徑內有多幢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如祠堂、廟宇、書室及古塔等,古色古香,置身其中仿如穿越回古代,很好拍照。 其中聚星樓更是香港唯一的古塔,已有500多年歷史。 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為首的鄧族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北宋初。 文物徑路線不長,走完只需半天,就可欣賞到香港的傳統面貌。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村落

身處內陸地方,旁邊的天后廟,最令人不思其解,有人說因康熙替天后封號,令陸上人也追風朝拜,連同側殿供奉着保佑孩子健康的金花娘娘(有說是十二奶娘),祈求風調雨順,族人百子千孫。 新界在1950 年起為了減少中英邊境居民接觸而實施夜禁,將邊境一帶劃為禁區。 今天,粉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了一個集傳統文化、自然生態和現代市鎮共融的地區。 在老圍東面、極富典型中式傳統建築風格的松嶺鄧公祠及天后宮,皆屬對外開放。 前者是龍躍頭鄧氏的祖祠,至今約有400年歷史。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粉嶺 / 上水新市鎮

其中以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粉嶺圍、風水魚塘及古炮等著名。 附近建有的思德書室及彭氏宋祠,建築古雅,重修後仍保留清代建築的風格,保留之文物甚為豐富。 小坑村是粉嶺原居民村落,位於聯和墟東北方,是龍躍頭五圍六村之一,約有二百年歷史。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資訊

沿路鋪砌整齊而且佈滿路標,對於任何年齡及體能程度的途人都沒有難度。 沿路有十個資訊站,為你介紹大潭文物的歷史價值及現今功能。 大潭篤水塘附近更設有燒烤場及休憩場地,是這趟旅程的完美終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