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8大著數2024!內含公曆絕密資料

首先,儒略曆錯誤地假設平均太陽年正好是365.25天,進而令每四年皆設置一個閏年。 格勒哥里曆的改革將平均(行事曆)年縮短了0.0075天,以消彌行事曆相對於春分的漂移。 其次,自西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以來,儒略曆演算法引入的多餘閏日導致行事曆漂移,使得春分早於3月21日發生。 春分的日期對基督教會很重要,因為它是計算復活節日期的基礎。 為了恢復聯繫,改革還將日期提前了10天: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之後即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 此外,因為朔(天文新月)發生在計算日期的四天前,還改變了教會用於計算復活節日期的農曆週期。

公曆

為了使農曆不偏離季節交替週期,農曆每三年左右會有一個閏月,含閏月的農曆年有十三個月。 閏月名稱取上一個月的月數,然後在前面加上「閏」字。 例如2017年農曆丁酉年六月之後是閏月,謂「閏六月」。

公曆: 香港月曆 – 公曆2022年10月 農曆壬寅年 虎年

曆日的日期完全由年份(根據日曆紀元進行編號,在本例中為基督紀年或公曆紀元)、月份(由名稱或數位標識)和月份中的某一天(從1開始依次編號)完全指定。 公曆 雖然日曆年目前從1月1日到12月31日,但在以前,年份數字基於日曆中的不同起點(參見年始“部分如下)。 雖然日曆年目前從1月1日到12月31日,但在以前,年份數字基於日曆中的不同起點(參見年始「部分如下)。 與儒略曆一樣,格勒哥里曆是一種太陽曆,每年12個月,每個月28-31天。 這兩種曆法中的年都由365天組成,在閏年的2月份加上一個閏日;格勒戈里曆的月份和月長也都與儒略曆相同。 唯一的不同是格勒哥里每400年比儒略曆少三個閏日,即逢世紀年時需要是400的倍數才置閏。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為閏年;世紀數被100整除為平年,被400整除的才為閏年。 例如1600年是閏年,而1900年不是,故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 瑞典在1699年計劃從儒略曆改成格里曆,預定的辦法是取消自1700年至1740年原有的11閏日,以期求漸進在最後將日期與格里曆接軌。 在此四十年間,瑞典曆與儒略曆以及格里曆日期將完全不同(此制度明顯足以使得此期間的瑞典事件發生在何日記錄不易的困擾)。

公曆: 格勒高里曆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改革帶來了微小的變化,但行事曆基本上仍然基於與其前身相同的地心理論。 中國大陸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時,以格里曆取代傳統的農曆,定格里曆為國曆,年份同時採用公元紀年以及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以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為首年,即民國元年等於1912年、民國二年等於1913年等(公元紀年減1911,即等如民國紀年),「中華民國×年」一般簡稱為「民國×年」、「民×」。

公曆

格里曆12月20日,合儒略曆12月7日以及9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至13日不等於儒略曆日期。 1582年:格里曆10月15日,合儒略曆10月3日以及5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0至12日不等於儒略曆日期。 微軟公司的編程基礎庫ATL的類COleDateTime,能處理日期從公元100年1月1日到公元9999年12月31日,但不支持儒略曆,而是使用外推格里曆代替。 爲了一般目的,1582年10月15日之前發生的事件日期仍應以當時採用的儒略曆日期表示,而不應「溯及既往」轉換成外推格里曆。 伊斯蘭教國家仍然使用伊斯蘭曆;佛教國家採納佛教曆,紀元使用佛教紀元,即公元2023年為佛教紀元釋迦牟尼涅槃2566年(南傳)或2567年(北傳)。 公曆 1919年11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卷6第6號發表了《論中國當用世界公曆紀年》,把「約定俗成」的世界通用的紀年,稱為「世界公曆」。

公曆: 日曆

瑞典最後在1753年採用格里曆,就是说,當年儒略曆 2月17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3月1日星期四。 更糟糕的是,受大北方戰爭的影響,此制度施行不佳,1704年及1708年應已排除的閏日仍被使用。 卡爾十二世國王承認漸進改曆沒有見效而拋棄之,但不是直接改用格里曆,而是決定改回儒略曆,方法是1712年2月29日的次日加上2月30日,日期再度比格里曆慢11日。 瑞典最後在1753年採用格里曆,就是說,當年儒略曆 2月17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3月1日星期四。

  • 格里曆又译格里高利曆、格列高利曆、格列高曆、國瑞曆、額我略曆、葛瑞格里曆,也稱基督紀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頒行,故稱格里曆。
  • 現在的農曆一般用干支紀年,干支也用來紀月、紀日和紀時,但民間較少使用。
  • 月干支尤其少用,這裡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的月曆才註有月干支。
  • 農曆一年一般有十二個月,月份有大有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 18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曆日的日期完全由年份(根據日曆紀元進行編號,在本例中為基督紀年或公曆紀元)、月份(由名稱或數位標識)和月份中的某一天(從1開始依次編號)完全指定。

除了春秋曆外,這裡還提供周曆、殷曆和夏曆(其中三部古六曆)的資料。 一般認為這三部曆法應在春秋末期或戰國時代才建立,把這三部曆法在春秋時期列出僅供參考而已。 本網頁的古六曆是根據《中国古代历法》書中第三章第六節的資料復原。 主日字母可以幫你分辨在格里高利改革以後,14種不同的形式應該用在哪一年中,他所依據的是2月最後一天是星期幾。 值得注意的是,1582年,羅馬教廷減去的是10天,而到1752年修改曆法的時候卻減去了11天的原因是1582年到1752年之間的1700年,格里曆不閏而儒略曆閏,二曆相差了1天。 公曆 古羅馬曆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凱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

公曆: 公曆與農曆對照表

事實上,不包含2月在內,連續5個月的日數和都是153天。 21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5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9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6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公曆 18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7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8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 自清順治二年(1645年)起二十四節氣用定氣計算,之前則用平氣。
  • 這裡稱當時魯國的曆法為春秋曆,本網頁的春秋曆是根據張培瑜、陳美東、薄樹人和胡鐵珠著的《中国古代历法》(中国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3月)書中第三章第五節的資料復原。
  •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紀年采用公元(公历纪元)。
  • 清朝时,多用西历称呼公历,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后,对外条约中普遍使用”公历”一词,在联合国公约与宣言中,也使用公历。
  • 直到皇民化運動期間的1940年2月8日,臺灣總督府公告廢止農曆新年,訂農曆新年起連續五日為「勞動服務週」。

格里曆又譯格里高利曆、格列高利曆、格列高曆、國瑞曆、額我略曆、葛瑞格里曆,也稱基督紀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頒行,故稱格里曆。

公曆: 中國節日

由於計算數十年後的月相及節氣時間可能會有數分鐘的誤差,若新月(即農曆初一)或節氣時間很接近午夜零時,「對照表」內相關農曆月份或節氣的日期可能會有一日之差別。 這些情況會出現在2057年9月28日、2089年9月4日及2097年8月7日的新月、2021年的冬至、2051年的春分、2083年的立春和2084年的春分。 儒略日數是指從公元前4713年1月1日正午起算的積日,所以每日正午的儒略日數是整數。 這裡沒有說明所用的時間標準(UT1 或地方時等),是假設了起算時刻(公元前4713年1月1日正午)和每日正午所指的時刻用相同的時間標準。 如果選擇顯示每日正午的儒略日數,數字會顯示在日干支之下。 現在的農曆一般用干支紀年,干支也用來紀月、紀日和紀時,但民間較少使用。

公曆

爲了一般目的,1582年10月15日之前發生的事件日期仍應以當時採用的儒略曆日期表示,而不應“溯及既往”轉換成外推格里曆。 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合儒略曆1582年10月5日,只有意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開始用格里曆,日期跳過10日。 直到1752年,大英帝国,包括英格蘭、蘇格蘭、以及現在美國的一部份才采纳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752年9月2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752年9月14日星期四,日期跳過11日。 1919年11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卷6第6號发表了《論中國當用世界公曆紀年》,把「約定俗成」的世界通用的紀年,称为「世界公曆」。 公曆 清朝时,多用西历称呼公历,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后,对外条约中普遍使用”公历”一词,在联合国公约与宣言中,也使用公历。

公曆: 公曆

更糟糕的是,受大北方战争的影响,此制度施行不佳,1704年及1708年應已排除的閏日仍被使用。 此時瑞典曆日期應比格里曆慢8日,但事實上慢了10日。 卡尔十二世國王承認漸進改曆沒有見效而抛棄之,但不是直接改用格里曆,而是決定改回儒略曆,方法是1712年2月29日的次日加上2月30日,日期再度比格里曆慢11日。

每月下面的月相和二十四節氣日期指公曆日期,時刻是用經120°標準時。 某些朔與望伴隨日月食,在列出時刻後有註明,並符有連結到那些交食的網頁(只有英文版),網頁內有交食的詳細資料。 其他日月食的資料可參考我的八千年日月食(英文)網站。

公曆: 中國日曆

之前,天主教會在閏年將23日之後的二月的節慶推遲了一天;根據舊的聖人曆舉行的彌撒仍然反映了這種以24日置閏的延遲。 伊斯兰教国家仍然使用伊斯兰曆;佛教国家采纳佛教曆,纪元使用佛教纪元,即公元2023年为佛教纪元釋迦牟尼涅槃2566年(南传)或2567年(北传)。 古罗马曆只有10个月,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为凱撒是这月出生的,经元老院一致通过,将此月改为凱撒的名字“儒略”。 公曆 格里曆又译格里高利曆、格列高利曆、格列高曆、國瑞曆、額我略曆、葛瑞格里曆,也稱基督紀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頒行,故稱格里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紀年采用公元(公历纪元)。

臺灣於1895年(明治28年)成為大日本帝國殖民地,官方採用格里曆。 1919年改行公曆新年,但實際上日本人使用格里曆,臺灣人仍慣用農曆。 直到皇民化運動期間的1940年2月8日,臺灣總督府公告廢止農曆新年,訂農曆新年起連續五日為「勞動服務週」。 在臺灣,官話慣稱格里曆為國曆,臺灣話則稱為新曆(sin-li̍k)抑或陽曆(iông-li̍k),農曆為舊曆(kū-li̍k)、陰曆(im-li̍k)、咱人(lán-lâng)的對比。 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當年定曆以耶穌誕生年開始起算(但考證耶穌大約是公元前4年出生,但曆法沿用至今),稱為「公元」。 格勒哥里曆的復活節計算的極端長度是因為它是19年[默冬章]的產物,閏餘的30個不同可能值,以及400年和2,500年太陽和月球校正週期中的最小公倍數(10000)。

公曆: 中國日曆

,是開始於西元元年1月1日的日期序列,今天(世界時2023年3月27日)的格里曆日期序列是738606,比簡化儒略日多678576日,比儒略日少 天,而儒略日是 。 格里曆在400年的週期中有146,097天,恰好是20,871 星期。 所以,例如,格里曆七年、407年、807年、1207年、1607年、2007年的日期與星期是完全相同的。 由於閏日是在一年之中多插入的一天,所以某一天是一年中的第幾天不是很容易計算的。 但日曆在3月到7月和8月到12月是重複的模式,日數分別是31、30、31、30、31,各別的總天數都是153天。

公曆: 中國節日

但中國不久後進入不同軍閥使用不同曆法的軍閥割據時期。 1928年10月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格里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華民國統治中国大陆,繼續使用格里曆,但僅使用公元紀年。 而中華民國退守臺灣後,仍在台灣地區同時使用公元以及民國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取代中華民國統治中國大陸,繼續使用格里曆,但僅使用公元紀年。

公曆: 公曆與農曆對照表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世紀數被100整除为平年,被400整除的才为闰年。 例如16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故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 萬年曆是記錄一定時間範圍內的具體陽曆(新曆)與陰曆(農曆)的日期和年曆;萬年只是一種象征,表示時間跨度大。 自清順治二年(1645年)起二十四節氣用定氣計算,之前則用平氣。

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年 – 前481年)各國施行不同曆法,現在我們只能從《春秋》這部由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史書中獲得當時魯國施行曆法的不完整資料。 這裡稱當時魯國的曆法為春秋曆,本網頁的春秋曆是根據張培瑜、陳美東、薄樹人和胡鐵珠著的《中国古代历法》(中国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3月)書中第三章第五節的資料復原。 從1971年開始,有些年份會因為地球自轉不規則的增長,進行一次或多次的閏秒調整,到目前為止這些都是正閏秒的調整,平均是每18個月一次。 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合儒略曆1582年10月5日,只有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開始用格里曆,日期跳過10日。 直到1752年,大英帝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以及現在美國的一部份才採納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752年9月2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752年9月14日星期四,日期跳過11日。 微软公司的编程基础库ATL的类COleDateTime,能处理日期从公元100年1月1日到公元9999年12月31日,但不支持儒略曆,而是使用外推格里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