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活動斷層分布2024詳細懶人包!(震驚真相)

由震源深度剖面隱約可見以深度40公里 為界,分為深、淺兩群地震。 深震通常為規模較大的地震,主要由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塊底下所引起,向東延伸至宜蘭地區仍可清楚觀察到與此隱沒帶構造有關之中深源地震。 參考圖4-12 ,震源深度小於40公里之地震分布可更明顯看出群聚現象,除前述三個群聚區域之外,在臺北市南邊還有一小群地震聚集,其震源深度約在10至20公里 之間。

圖4-105、1986年11月15日凌晨5時20分花蓮地震,上圖為震央位置及CWB之震源機制解,下圖為中和華陽市場之震災照片。 圖4-104、2004~2006花蓮B區規模5.5以上地震震央位置,圖中之標示為發震順序,右表為發震日期及規模。 圖4-103、2001~2002花蓮B區規模5.5以上地震震央位置,圖中之標示為發震順序,右表為發震日期及規模。 圖4-102、1994~1996花蓮B區規模5.5以上地震震央位置,圖中之標示為發震順序,右表為發震日期及規模。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臺灣地區地震活動特性探討

有鑑於大地震發生之後,往往伴隨大量的餘震活動,若不將大地震序列自基本背景地震活動中抽離,而以全部的地震活動進行分析,則所得到的結果屬於整體平均效應,難以作為地震前兆研究的判斷標的。 根據歷史記錄,臺灣近百年曾經發生多次災害性的地震,例如1906年梅山地震、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1964年白河地震、1986年花蓮地震以及造成重大傷亡的1999年南投集集大地震等。 這些中大規模地震不斷發生,顯示臺灣明顯屬於全球地殼活動相當劇烈的特殊區域,處於如此受到地震威脅的環境之下,地震前兆的研究工作也就格外重要。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參考圖4-54 ,震央位於北緯23.52度、東經120.42度,震源深度16.7公里。 根據震源機制解與餘震分布研判(張建興,2004),此地震應由右移之走向滑移斷層所引起。 另從短期觀測(1994~2008 年)資料分析,地震群聚主要出現於大屯火山以及烏來山區,基隆外海較不明顯(參考圖4-14 )。 此外,規模大於4.0的地震皆為深震,其深度範圍從60至200公里 不等。 參考圖4-15 ,篩選深度小於40公里的淺層地震進行分析,本區於大屯火山及烏來山區的地震群聚現象更為明顯,其震源深度集中於20公里以內,大多為規模1.0至3.0 間的微小地震。 圖4-16 為地震深度小於40公里的淺層地震之累積規模分布圖,由於無較大規模地震之發生,分布曲線圖較為平滑,主要地震能量釋放是以大屯火山、烏來山區等地區為主,部分集中在臺北文山區與新店市交界附近。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地震完也怕怕的嗎?專家提檢查房屋「3大要點」:裂縫就要注意

表4-1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列舉不同時期臺灣地區的地震活動特性參數如a值、b值及最小完整規模MC之變化情形。 其中長期觀測資料(1900至2008年)計算得到的b值為0.74,比短期觀測資料(1994至2008年)所得b值0.91小很多。 圖4-5為1991至2008年地震個數、規模及b 值之時序統計圖。

本區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碰撞擠壓交界處,地體構造相當複雜,一方面菲律賓海板塊沿著琉球海溝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底下形成琉球島弧,另一方面菲律賓海板塊則沿著馬尼拉海溝俯衝到歐亞大陸板塊之上並形成呂宋島弧,因此本區地震活動的頻率、數量及規模均可說是全臺灣最活躍的區域。 從空間分布的角度來看(參見圖4-76 ),長期以來規模6.0以上的地震多發生於弧陸碰撞地區以及臺東海槽一帶,至於中小規模地震的發生位置也與前者相近,尤其是成功附近以及成功至臺東之間是本區地震發生密度最高的地方。 另外從深度剖面分析(參見圖4-77 ),在成功以北地區即花東縱谷區中南段之地震活動大致上震源深度都小於60公里,在成功以南逐漸有隱? 由圖4-77(c )與圖4-77 (d)兩者相比較可看出,1994年之後明顯收錄到許多東南部震源深度在150~200公里間之地震,這可能是因為地震網的偵測能力提升所致。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地質資訊

旗山斷層與潮州斷層為本區兩條最主要的構造線,可依此將本區劃分成三部分,分別是旗山斷層西北邊的西部麓山帶、旗山斷層與潮州斷層之間的沖積平原區、以及潮州斷層東邊的中央山脈區域。 (1)斗六地震:1904年11月6日凌晨4時25分,嘉義、雲林地區發生芮氏規模6.1 的災害性地震,臺灣全島均有感(參見圖4-46 )。 (3)整個嘉南分區的研究顯示,a值變化介於3.5~5範圍之間,而b值則介於0.6~1.2範圍之間,顯示本區地質構造相對複雜且差異較大。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菲律賓海板塊相對於歐亞大陸板塊之板塊運動約每年7~8公分,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池上18日發生規模6.8地震,為今年最大地震,加上餘震不斷,引發各界關心地震發生的原因,對此,地調所表示,已派專家前往現地調查,發現部分地表破裂發生在池上斷層沿線,且有裂隙與噴沙現象,由震源機制解與餘震資料分布顯示,本次地震由北北東走向、朝西高角度傾斜的走向滑移斷層所致。 地調所人員表示,目前已知、會誘發地震的33條活動斷層,在系統內都可以查到。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昨(6)日晚間花蓮發生強震,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連日地震也導致人心惶惶。 目前全台共有33條斷層,想知道自己是否住在斷層帶上,只要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網頁上,輸入自家地址即可查得。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新聞深探

但參考過去的歷史紀錄,本區也曾有規模超過6.0的地震發生之後一、二週內並未有明顯餘震活動的紀錄,此乃本區特色之一。 (3)屏東外海區域:屏東西南方主要地體構造,為歐亞大陸板塊於南中國海海盆處,沿著馬尼拉海溝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底下,並因此形成呂宋島弧。 在此區域亦常有規模大於3的地震發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震當屬2006年12月26日恆春地震,除人員財產損傷之外,更因位居西太平洋樞紐之國際通訊海纜中斷而重創東南亞地區網際網路。 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的斷層分類標準,本區共計有4條第一類活動斷層,包括東西走向的梅山斷層與新化斷層,以及南北走向的大尖山斷層與觸口斷層;另有多條存疑性活動斷層,例如九芎坑斷層、木屐寮斷層、六甲斷層、左鎮斷層和後甲里斷層等,這些斷層多半皆為南北走向之形態。

圖4-60、以利稻和桃源中心點(120.896, 23.174)為原點,搜尋從2000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半徑30公里內芮氏規模大於4.0的地震,可以找到5組群集現象。 圖4-6、(a)臺灣地區1994至2008年之b值等值圖(b)臺灣地區1994至2008年背景地震活動之b值等值圖。 以地質情況而言,本區之地層分布主要為全新世-更新世之沖積層、階地堆積層、六雙層、古亭坑層、卓蘭層與桂竹林層等,而斷層線由東往西主要切過六雙層、階地堆積層與沖積層等,岩性由砂及粘土所構成,層次大致上無較大的變化且斷層兩側的岩性差異很小。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中華隊晉級關鍵!派陳仕朋打古巴

爾後直到4月16日,又在臺東外海近岸處再發生一個規模6.0、震源深度17.9公里 的顯著地震(正式報告與等震度如圖4-89 與圖4-90 )。 這兩個地震的震源機制很不一樣,後者也未傳出災害,但同樣有帶來稍明顯的餘震活動,且在三、四天後活動度回歸平時。 根據空間分布分析兩個地震的活動型態(如圖4-91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從南北向與東西向深度剖面上較難看出破裂面趨勢。 (1)集集地震序列:1999年9月21日1時47分在南投集集附近發生芮氏規模7.29的強烈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地震報告如圖4-30 。 主震震源機制初動解為走向5°、傾角34°、滑移角65°(辛在勤等,2000),屬於逆衝附帶左移分量之斷層破裂型態,由車籠埔斷層及大茅埔-雙冬斷層所引發,造成長約100公里 之地表破裂帶。 因斷層面解係反應震源受力破裂情形,集集主震及日月潭附近之餘震都表現出逆衝斷層之型態,而在車籠埔斷層以西及中央山脈東翼有一些正斷層出現,代表受主震逆斷層壓力作用後,於這些區域釋放壓力,並顯現出張力型態。

此次地震為臺灣陸地近百年來規模最大的地震,本局自由場強地動觀測網在全臺各測站都收到相當完整的加速度紀錄,由此繪製之等震度圖(如圖4-31 )可顯示震度六級以上的範圍相當大,故造成死亡人數多達2,415人,受傷人數達11,305人,房屋全毀51,711棟,毀損53,768 棟。 參考圖4-32 ,由本局自由場強地動觀測站甚至收到1G以上的地動加速度峰值(PGA),實際勘查災區發現斷層破裂造成地表破裂之水平變位最大達7公尺,而垂直最大變位達4公尺 ,全臺各地均可感受到其威力(如圖4-33 ),甚至臺北盆地部份地區也因地形效應達震度五級,而造成大樓倒塌。 主震之後餘震不斷持續時間1年以上,規模大於5的餘震,總計47個,規模6以上的餘震有9個,主震後整個餘震範圍超過100公里,餘震分布幾乎佔據超過半個臺灣範圍。 而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也推出「台灣活動斷層分布」網站,民眾只要點擊進入網站,再按「立即查詢」以及「同意並進入GIS查詢系統」,就能探測自家的地址是否位在斷層帶上,進而推測是否會發生地震。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分類

1998年以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即收集不同種類的地質圖彙整臺灣地區的活動斷層圖,當時所收集到的地質圖資,比例尺多為1/50,000或1/100,000,顯示當時地質圖的精確度受到限制,至於攸關斷層位置的準確度則不明。 1998年後,開始測製比例尺1/25,000的斷層條帶地質圖,提高精確度,並由更廣泛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地質鑽探與槽溝開挖等方法著手提高準確度。 此外,由於手持式衛星定位儀的更普遍與精確,斷層出露的地區其準確度可達約20公尺;但是在沒有斷層出露、人為開發區或高度植被的地區,斷層位置的準確度仍有不足。 進入 GIS查詢系統(民眾版) 的網頁設計清楚,地圖上會以不同顏色的線條顯示斷層位置,其中「查詢」功能可以快速搜尋台灣所有的斷層帶,也會統計最近30日瀏覽次數最多的幾個斷層。 臺灣活動斷層資訊是外界關心且應用相當廣泛的地質資料,本所提供下列網路查詢服務,以便利民眾及各界使用。 石瑞銓、陳平護(2002)臺灣東部地區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計畫。

  • 我又看《聯合新聞網》報導台灣本島44條斷層帶發生強震的機率,湖口斷層根據中央氣象局的「發震機率圖」,未來50年湖口斷層發生6.8級地震的機率是2%,所以就大致放心了。
  • 從個數與規模對應圖中(如圖4-80 ),也可看出主要較大能量的釋放都集中在一週之內。
  • (中央社記者梁珮綺台北4日電)台灣地震頻繁,東部海域昨天傍晚發生規模6.0地震,中央氣象局示警兩天內恐有餘震;經濟部今天公布最新調查,在南投縣、台南市、高雄市再發現3條活動斷層,截至目前為止,全台共有36條。
  • 2012年以當時完成的活動斷層條帶地質圖為依據,將以往所區分的存疑性活動斷層予以移除,包含第一類與第二類共33條活動斷層。
  • 土地使用規劃已經陸續應用至地震風險地區,強調以「減少性命損失」為土地使用規劃的核心考量因素,直接管制特定地區之開發強度與開發類型等,除了引導未來的開發遠離災害風險地區,並將開發引導至相對安全的地區。
  • 圖4-108、1980年~2008年花蓮A區每日地震個數與最大規模統計圖,由圖可見本區域較大規模地震發生之週期約4~5年。

透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提供的台灣斷層帶地圖分佈圖網頁,能夠一鍵快速查詢目前住的房子是否安全,對於新成屋而言,目前建商在建造時都需要符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結合最新設計技術與動力學分析,都有一定的抗震效果。 針對活動斷層的分類,官員指出,隨著調查結果的進展,活動斷層的分類有可能由第二類改為第一類,所以,分類基礎並非等同地震潛勢或危險度高低;換言之,斷層未來活動風險與斷層的分類並無直接相關。 民眾如果想查詢自家住宅是否位於活動斷層帶上,在網站左側點選「定位」,再輸入自家的門牌地址等資訊,就能在查詢系統上定位。 初鄉斷層、口宵里斷層及車瓜林斷層等3條斷層與其它活動斷層一樣,因為有10萬年內活動的證據,且長度大於5公里,故列入活動斷層分布圖中。 2022 年台灣已經發生 8 個規模超過 6 以上的大地震,比往年平均多出 2 倍以上(過往每年約 2~3 個),讓大家不禁開始猜測台灣是否又進入「 地震活躍期 」?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中華隊11:7擊敗義大利 「關鍵鏡頭」一次看!

2021年依據2016年以來調查的結果更新活動斷層分布圖,新增初鄉斷層、口宵里斷層及車瓜林斷層等3條斷層,分別位於南投縣、臺南市及高雄市,總計36條活動斷層。 氣象局表示,TEM 團隊總計整理出44個未來有可能會發生地震的孕震構造,並詳述了各個構造的活動特徵,例如多久地震一次?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 就像是天氣預報中的降雨機率一樣,看了這張圖,我們就可以知道各個孕震構造發生特定規模地震的機率。

據經地調所資料顯示,山腳斷層位於台北盆地西北方,大約在40至70萬年前開始活動,因其陷落才形成台北盆地,目前被歸類為活動斷層,而最近一次活動可能距今有1萬1,000年之久。 目前全台共有36條活動斷層,地調所進一步解釋,活動斷層是指「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萬年)以來曾活動過,未來可能再度活動的斷層」。 918台東池上規模6.8大地震,不斷有餘震,截至今(20日)有感地震已明顯減少。 不過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調查,全台共有36條活動斷層,讓台大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最擔心的就是台北市的山腳斷層,坦言「這條最危險」。 2.在確認自家是否位於斷層帶之前,先點選左方欄位「圖層」於「地震資訊」選項將「災害性地震」、「顯示有感地震(近2月)規模4.0以上」、「小區域有感地震(近2月)規模4.0以上」都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