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水塘排洪時間11大好處2024!內含大潭水塘排洪時間絕密資料

(圖片來源:秋之風景寫真站網站圖片)這裡沒有像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圓拱形溢洪水道, 在雨季水塘滿溢時, 水就在水壩頂流出, 堤壩變成了瀑布。 (圖片來源:秋之風景寫真站網站圖片)以紅磚建成的倉庫式建築物,屋頂用中式瓦片鋪砌,在運作初期是用蒸汽機推動抽水機作輸送食水。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及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大潭篤水塘水壩,在落車站車尾方向右邊有一路口,沿路往下走便可到達。 大潭笃原水抽水站建于1904年,最初是以蒸气推动的水泵,把大潭中水塘未经处理的水泵至位于山腰的隧道,再输送到中区半山亚宾尼道的沙滤池处理,经处理后的食水供应港岛北地区。 请按上图观看影片 请按上图观看影片 水务署署长黄仲良(右)向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介绍大潭水塘群的历史,以及大潭水务文物径的部分古迹建筑。 大潭水务文物径有21项已列为法定古迹的水务历史建筑,全程5公里,走毕需约两小时。

  • 由於壩面作行車用,為了應付繁忙的交通,所以近溢洪道下方特別裝上半圓形花崗石柱,以支撐整個水壩令其更穩固。
  • 以大潭上水塘水壩為例,建於1888年,是昔日香港規模最大的水壩建築物。
  • 沿大潭水塘道下斜,來到海邊的岔路口,先別給海岸美景吸引過去,暫且續向前行。
  • 香港仔水塘大壩設計甚具心思,上水塘大壩壩底連接一小屋,有一英式石橋連接對面山坡,此刻溢出洪水就在小屋兩邊形成流瀑,景象優美;而下水塘大壩壩底有個長形儲洪池,周邊有 9 級溢洪梯,形成美妙的水圖案。
  • 遠眺水中,會發現海面浮現數座井狀建築,據說是當年興建水塘時的地質勘探井。

其 他 經 常 出 沒 的 哺 乳 類 動 物 包 括 針 毛 鼠 、 箭 豬 、 鼬 獾 、 果 子 狸 、 小 靈 貓 等 。 以航拍攝錄大潭水塘大壩排洪的Zino向《香港01》指,片段於過去星期六、日早上拍攝,今次是首次以水塘為主題作航拍,而大潭水塘亦是他心儀以久的拍攝地點。 Zino指,今年夏天錯過主壩排洪機會,上星期亦只是到場拍攝「旱壩」,之後香港連場暴雨,加上確認主壩排洪,便決定到場,透過航拍機以不同形式拍下主壩排洪時刻。 在 1888 至 1917 年間分期落成的大潭水塘由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大潭篤水塘等 4 個水塘組成,其設計是當在上面的水塘滿水後,剩水從各水塘大壩頂的溢洪道洩洪到下面的水塘,最後由最近大潭灣的大潭篤水塘大壩壩頂溢洪道排入海裹。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 香港好去處搜尋

隨後可折返岔路口,沿海傍馬路向大潭篤水塘壩底進發,不過請留意往來車輛,免生危險。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大潭港內船影點點,對岸石碑山無字石碑清晰可見,剛巧遇上潮退,沙堤露出海面,而在水中央的紅磚探井更見明顯,難得天氣好轉,還有不少人在進行水上活動消暑,放眼盡是一片夏日景象。 可見壩頂旁的洩洪堤,那是改裝於 1977 年的設計,將水塘滿溢的水引導到下面的水塘去。 4 水塘中最高的大潭上水塘,剩水亦經原有的天然溪澗「雙潭石澗」排到大潭篤水塘,避免浪費存水。 在大壩下的小石橋,可望見雙潭石澗的出口,對岸的英式古橋亦特別雄偉。 走到與大潭中水塘相接之處,橋邊有個燒烤地點,可稍作休息。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飽 覽 優 美 的 風 光 後 , 便 要 隨 陡 斜 的 山 徑 下 坡 至 大 風 坳 , 接 柏 架 山 道 離 開 。 為 了 適 合 市 民 不 同 的 需 要 , 又 在 鰂 魚 涌 闢 有 一 個 為 晨 運 人 士 而 設 的 晨 運 園 地 。 數名網民近日上載大潭水塘主壩及城門水塘的排洪照片及影片至「香港初級行山之友」facebook群組,畫面相當壯觀。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水塘簡介

沿途所設的無障礙設施大致良好,唯獨洗手間的衛生情況太也惡劣,亟待改善;而水塘的上下車地點也對輪椅使用者甚為不便。 雖然能與同行的健全朋友入內一起進餐,但該處並沒設置涼亭供遮蔭,「好天曬,落雨淋」,實為美中不足。 交通方面也是一個問題,現時輪椅使用者必須乘坐巴士才能到達水塘入口,但上車和下車站的行人道約有半級標準樓梯那麼高,是否能越過需視乎輪椅重量而定。 香港仔水塘大壩設計甚具心思,上水塘大壩壩底連接一小屋,有一英式石橋連接對面山坡,此刻溢出洪水就在小屋兩邊形成流瀑,景象優美;而下水塘大壩壩底有個長形儲洪池,周邊有 9 級溢洪梯,形成美妙的水圖案。 分別落成於 1931 及 1932 年的香港仔上、下水塘,設計就如大潭水塘,由下水塘承接上水塘剩水。 是香港興建的第二座水塘, 也是整個大潭水務設施的第一期項目。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石橋是橫跨昔日溢洪道的通道, 溢洪道現在依然可見, 因大潭副水塘建成, 現在狀似副水塘與上水塘連成一體。 在水壩旁邊小小的休息區有紅葉樹(楓香樹), 還可以看到大潭副水塘全景, 包括大潭副水塘水掣房、大潭上水塘 石砌輸水道。 早在路過 石橋(8)之前, 有一個路口, 那就是往大潭中水塘的路, 在大潭中水塘可以眺望石橋(8)。 (圖片來源:秋之風景寫真站網站圖片)橋面寬13呎, 兩旁橋拱跨度20呎, 中間橋拱跨度30呎, 是一座四孔橋。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大潭篤水塘  排洪出口寧靜海灣

有人更似早有預備,在舟前裝有運動相機,錄下自己划舟的片段。 期間,有其他遊人上前質疑:「乜水塘可以划獨木舟架咩?仲要早有準備整埋彩燈打卡」。 惟眾人置若罔聞,自顧自地繼續拍片拍照,途中更多次轉換彩燈,打鬧笑聲不絕於耳。 這座由紅磚砌成的建築物建於1904年,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運作,是水務署運作中最古老的抽水站。 走到此處,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道英式石橋,以及與石橋成一直角的大潭上水塘石砌輸水道,充滿古樸風情!

如果165秒未用完而車龍已經全數駛過的話,綠燈亦會自動提前停止並轉為紅燈,令道路兩頭的紅燈再維持45秒,讓大壩路面上的行車通過後,再放行另一邊的車輛,如此類推。 (Google Map截圖)在今年1月,運輸署聘請了中文大學研發智能交通燈,並於8月25日起實行。 有別於傳統交通燈的定時設定,智能交通燈系統引入了影像分析技術,能夠收集實時車流、車龍長度等數據,計算出最有效的綠燈時間,從而靈活調節燈號,以減少交通燈多餘的等候時間。 水塘建成後,被淹沒的鄉村全村獲賠償5800多港元,村民獲安置到筲箕灣和柴灣,因柴灣有土地供予村民建屋及種田。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鳳凰徑1段至鳳凰徑12段共70公里,細味風景模式可四日三夜可全走,難度可算是先苦後甜。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風光明媚 古蹟密集

第一站,我們來到大潭上水塘及副水塘,遠眺一個由花崗石及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大潭上水塘水壩。 黃仲良介紹說,水壩最初高90呎,為擴大水塘儲水量,政府在1897年將其加高十呎。 大家從遠處望向水壩,若細心可留意到加高部分與之前建成部分的分別。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有網民指乘小巴至城門水塘總站,面向城門水塘右轉至水壩左轉,再步行一段時間便會到水塘「入水位」,上數級樓梯便可看到排洪景致。 在大潭郊野公園站下車後,沿著行人道往大潭童軍中心方向稍稍下降,在行人道落差較低處走回馬路。 越過閘口,沿著大潭水塘道先後經過四道古橋,走至大潭中水塘水壩對面的大潭篤水塘燒烤區四號場,最後沿路折返。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今次介紹大潭水塘(又名大潭篤水塘)的大潭水務文物徑給大家,有超美水塘景、壯觀水壩和百年石橋 ,景點勁多,夠大家影相玩足一日! 大潭水务建设工程庞大,当年工程人员要克服地形、地质、建造技术等种种挑战。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輕鬆行! 隨時野生捕獲明星

溢洪道循原路折返大潭道,剛好還餘下些少時間,心血來潮想看看英式石橋近況,上次到來水位頗低,未知水塘滿庫時又是怎麼樣呢? 小心橫過馬路,沿塘畔林蔭小徑漫步,樹映岸堤垂枝綠,水接晴空疊嶂翠,天上浮雲在水面流動,如此湖光山色,何庸外尋?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水位高漲,英式古橋石墩已淹沒在碧水之中,時而微風吹拂,在湖上泛起漣漪,時而波平如鏡,古橋拱劵的倒影鮮明清晰,斜陽側光更令蓊鬱山頭光暗錯落有致,充滿美感。 時間充裕的話,可考慮繼續前行參觀其他石橋以及鄰近水塘,沿路綠意盎然,風景優美,無疑是條輕鬆的週末郊遊路線。 只前往大潭篤水塘的話交通極之方便,排洪時景色一流,吸引到不少人到來打卡。

  • 在该两项计划下,多个水塘相继落成,包括大潭上水塘(于一八八八年落成)、大潭副水塘(于一九〇四年落成)、大潭中水塘(于一九〇七年落成)和大潭笃水塘(于一九一七年落成)(现统称大潭水塘群)。
  • (圖片來源:秋之風景寫真站網站圖片)以紅磚建成的倉庫式建築物,屋頂用中式瓦片鋪砌,在運作初期是用蒸汽機推動抽水機作輸送食水。
  • 越過閘口,沿著大潭水塘道先後經過四道古橋,走至大潭中水塘水壩對面的大潭篤水塘燒烤區四號場,最後沿路折返。
  • 這項名為船灣供水計劃的工程於1960年展開,期間既要在大美督和白沙頭洲一帶興建長達2.1公里的主壩、於東頭洲以東等地區興建溢洪道及副壩等建築,整項工程於1967年完成後,再用5個月時間將壩內的海水抽乾,隨後便開始為市民供應食水。
  • 鳳凰徑的日子無限風光,一睹仍未被全面發展的大嶼山,認識了不少朋友。

大潭水塘群由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笃水塘组成。 图为大潭上水塘石砌输水道,为21项已列为法定古迹的水务历史建筑之一。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大潭上水塘水坝最初高90呎,为扩大储水量,政府在1897年将水坝加高10呎。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路線:

随着供水系统得到改善,都市的发展逐渐从中西区扩展至港岛东部,扩大了香港的市区面积。 建於1883至1917年間的大潭水塘,當年為解決巿民飲用水需求而興建,是繼薄扶林水塘後香港島上興建的第二個水塘,與其後建成的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大潭篤水塘,被合稱為大潭水塘群。 1882年,英軍投訴中國人聚居地區衞生情況惡劣,英國殖民地部派出的衞生專員查維克(Osbert Chadwick)提交多份評估報告,促請香港政府展開大潭水務設施的工程,加上香港在1880年代初財政狀況改善,令大潭水塘興建計畫重新啟動。 首期工程在1888年完成後的大潭水塘,可儲存3億加侖(136萬立方米)食水,儲水量是薄扶林水塘的4倍,其後為識別而更名為大潭上水塘。 在此推介靚景及打卡位伴隨的景點,由大澳虎山看日落、大埔鳳馬古道接天空之鏡鶴藪水塘、沙田後花園蝌蚪坪、北港竹林隧道、大潭水務文物徑連走多個古蹟,總有一個適合你。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至 於 大 潭 郊 野 公 園 ( 鰂 魚 涌 擴 建 部 分 ) , 緊 接 大 潭 郊 野 公 園 北 面 , 範 圍 包 括 柏 架 山 及 畢 拿 山 北 坡 , 佔 地 二 百 七 十 公 頃 , 於 一 九 七 九 年 劃 定 。 登 臨 高 五 百 三 十 二 米 的 柏 架 山 山 頂 , 可 眺 望 維 港 兩 岸 風 光 。 由 於 鄰 近 鰂 魚 涌 及 西 灣 河 , 公 園 深 受 港 島 東 區 的 居 民 歡 迎 , 是 進 行 各 類 晨 運 及 康 樂 活 動 的 熱 點 。 公 園 成 立 於 一 九 七 七 年 , 佔 地 一 千 三 百 一 十 五 公 頃 , 約 為 香 港 島 面 積 的 五 分 之 一 。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路線一:觀鳥x歷史

穿過大潭篤村,稍行片刻即能漸聞流水淙淙,意味着大潭篤水塘主壩已是咫尺之遙。 主壩共有十二條溢洪道,上方為交通繁忙的大潭道,中間十條已改建為虹吸式溢洪道以提昇排洪能力,只有兩端的溢洪道未有改建,故此主壩現有兩款外觀頗為不同的溢洪道。 流水滔滔不絕自中間的虹吸式溢洪道沿石砌壩面湧向壩底的靜水池,氣勢逼人,水聲在河谷中迴響不斷,使人投入自然懷抱,倍感放鬆。 沒有超廣角鏡頭的話,而又不欲涉水弄濕雙腳在溪澗拍攝,那就不要期望能夠在靜水池的行人步道拍攝整條主壩,不過用心去感受此情此景亦誠然是賞心樂事。 初時遊人不多,還能隨便嘗試不同拍攝角度,後來人多了,那就躲在步道角落拍攝縮時影片。 在外圍參觀重門深鎖的抽水站以及旁邊的員工宿舍後,可到碼頭一覽大潭港風光,相信在燃煤鍋爐年代,碼頭曾用作起卸經運煤帆船送來的煤炭。

難度:★★★☆☆ 時間:2.5 hours 路線:天馬苑➢九龍坳➢獅頭➢獅子山➢雞胸山➢沙田坳 簡介:鄰近九龍的獅子山,成為了老小皆宜的行山熱門路線,整個山頭都人山人海,雖說這條山徑不算艱難,但獅頭路段皆是懸崖,要格外小心咁行。 在大潭道往返水壩方向行,有一條小徑可以直通壩底,不過可惜連日黎既排洪已經結束,我黎到既時候連一滴水都無,好可惜睇唔到排洪,唯有下次再黎。 沿小徑行返上大潭道,有小巴往赤柱、柴灣地鐵站,而14號巴士來往赤柱、西灣河。 離開潭崗飛瀑後,好快就可以出返大潭篤水塘水壩北面既大潭道,如果想淨係去潭崗飛瀑玩,可以係大潭道落車,行山徑15分鐘到就到達。 Zino又指,大壩既古典亦優雅,排洪時大壩搖身一變成為瀑布般,配以四周翠綠的山巒及在壩上往來的車輛,「令人一見難忘」。 他又指,自己對山系航拍特別感興趣,每次上載航拍片時均會標明「香港HONG KONG」,希望透過航拍,「以不一樣的角度記錄此情此景,讓大家從新認識這片我們熟悉的土地,認識我們的香港」。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事隔 2 年 | 大潭水壩 排洪 古蹟路線

到此景點打卡有兩樣要注意,一是排洪季節、二是日與夜的感覺不一樣。 最後多提一句,勿在大雨或打風時或大雨後立即前赴打卡,安全第一。 大潭水塘北站下車,前行落樓梯,如排洪會聽到澎湃水聲,樓梯沾上水份後濕滑,不必心急。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下城門水塘 | 菠蘿壩去大圍 | 輕鬆路線

由于市民用水量增加,政府其后按需要兴建大潭水塘群其余的水塘。 1883至1917年间,政府为解决巿民对饮用水的需求,实行大潭供水计划和大潭笃供水计划,建造了多个水塘及供水系统。 2009年,大潭水塘群及其他5个战前水塘(即薄扶林水塘、黄泥涌水塘、九龙水塘、城门水塘及香港仔水塘)内共41项具历史价值的水务设施,一并被列为法定古迹。 水务署同时开闢大潭水务文物径,以方便市民游览并推广这些水务古迹。 黃仲良表示,今天大潭供水系統依然為香港的供水事業作出貢獻,未經處理的水由大潭水塘群輸送到紅山濾水廠處理,再供應至紅山半島和赤柱地區。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圖集|豪雨過後 港島大潭篤水塘壯觀景象-香港商報

有見及此,運輸署在2017年已經開始在路段加入交通燈作測試,雖然可以避免對頭車,不過也增加了行車時間,於是衍生出新的智能交通系統。 2018年,香港政府聯同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研發智能交通燈,利用影像分析技術識別車輛種類、長寬度等,從而計算實時車流和車龍,得出最有效的綠燈時間。 此系統已於2018年8月25日上午10時啟用,該路段將按交通燈號實施單線雙程行車。 按原來設計,大潭篤水塘的水壩原先建於大潭港海面(今大潭童軍中心對出),主壩高60呎,長約800呎(高18.3米、長243.8米),但相信由於技術困難,無法解決海浪沖擊壩基的問題,最終要將水壩退入了大潭灣現址,並將水壩加高一倍,以補償儲水量的損失。 否則,大潭篤水塘能早於1968年竣工的船灣淡水湖,成為香港及世界首個建於海上的水塘。 水壩由總工程師謝斐(Daniel Jaffe)負責設計和監建,當時此壩屬劃時代設計,被譽為「亞洲第一壩」。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大潭水壩排洪奇觀 古蹟路線

随着大潭供水系统中最后的大潭笃水塘建成,抽水站在1917年后扩建至现今的模样。 黄仲良表示,今天大潭供水系统依然为香港的供水事业作出贡献,未经处理的水由大潭水塘群输送到红山滤水厂处理,再供应至红山半岛和赤柱地区。 由大潭副水塘前往大潭篤水塘的路上,可發現這座紅磚屋,當初是用作護衞宿舍,以花崗石及混凝土建成,屬三級歷史建築物。 1883至1888年建造的大潭上水塘水壩,高30.5米、長121.9米、闊18.3米,是當年香港最大型的水壩建築物。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香港水塘一覽

大潭篤水塘的4座石橋也別具特色,被大自然環境擁抱之餘,又跟水塘互相映襯,最適合打卡。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屬法定古蹟的大潭上水塘石砌輸水道,人站於橋上從對岸拍過來,是最佳拍攝位置。 (方偉堅攝)水塘遠足徑甚受香港人歡迎,因路段平緩易行,交通亦算方便,而且每個水塘都有其獨特景致,絕對是打卡熱點。 以今次介紹的大潭水務文物徑為例,是擁有全港數量最多的古蹟建築群之一,大家不妨趁今年文物徑踏入10周年,親身到來體驗一下歷史建築物及大自然美景的魅力。

香港人口眾多,而用水亦多,自香港開埠以來,就難以單靠涌水、井水。 有個page專玩航拍短片, 最近因為打風落雨,積落大量雨水, 當排洪時非常壯觀, 有市民在本港的垃圾站「尋到寶」,發現四盒全新未開封的經典高達模型,連紙盒也非常完整。 大潭道水壩段路面狹窄,以往車輛在此遇上對頭阻塞情況,多靠人手協調,但疏導需時。 數月前,運輸署引入智能交通燈號控制系統,按實時交通情況靈活調節燈號,大大節省車輛通過水壩的時間。

當年仍然採用由蒸氣推動的抽水機,每日可輸送300萬加侖食水。 至 於 衛 奕 信 徑 第 一 、 二 段 , 則 可 謂 縱 走 整 個 大 潭 郊 野 公 園 及 其 鰂 魚 涌 擴 建 部 分 。 首 段 由 赤 柱 峽 道 出 發 , 經 孖 崗 山 、 紫 羅 蘭 山 , 至 黃 泥 涌 水 塘 , 沿 途 可 觀 賞 到 優 美 的 海 灣 風 光 。 在 這 兩 個 山 崗 , 既 可 北 望 遠 眺 維 港 兩 岸 的 繁 華 景 色 , 更 可 向 南 俯 瞰 大 潭 水 塘 及 集 水 區 的 山 光 水 色 , 真 正 南 轅 北 轍 。

大潭水塘排洪時間: 久等兩年的美景 大潭水壩 排洪

在該兩項計劃下,多個水塘相繼落成,包括大潭上水塘(於一八八八年落成)、大潭副水塘(於一九〇四年落成)、大潭中水塘(於一九〇七年落成)和大潭篤水塘(於一九一七年落成)(現統稱大潭水塘群)。 隨著供水系統得到改善,都市的發展逐漸從中西區擴展至港島東部,擴大了香港的市區面積。 大潭水塘是香港其中一個戰前水塘,位於香港島南區,路程雖長,但非常輕鬆容易行。 遊客可以用雙足尋找百年石橋古蹟,加上風景宜人,非常值得一去。 不過記得行山都要保持社交距離,同埋愛護環境,自己垃圾自己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