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原位癌2024詳解!(持續更新)

婦產科病理醫師的臨檢水平及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分段診斷的準確性。 國內有學者報道69例內膜癌分段診斷病理標本與術後子宮切除標本病理比較,在診斷宮頸有無受累假陽性率34.5%,假陰性率12.68%(總誤差率為47.2%)。 對宮腔內有明顯病灶者則以宮腔活檢(吸刮)及宮頸管搔刮為最簡便,門診可行之。 ②臨床Ⅱ期:由於Ⅱ期子宮內膜癌變已累及子宮頸,可直接或經淋巴蔓延,播散途徑與子宮頸癌相同。 盆腹腔沖洗液細胞學檢查,全面探查對可疑病變部位取樣作冰凍切片檢查,術中剖視切除之子宮、附件,經手術及病理檢查確定有無子宮外的病變存在;癌組織可送作雌、孕激素受體檢測等為術後選用輔助治療的依據。

子宮原位癌

與卵巢癌相比,子宮內膜癌對化學抗癌藥物不夠敏感,故手術縮瘤對患者來說是更為重要。 術中盡可能切除癌腫,切除大網膜、增大的淋巴結、子宮及雙附件,術後輔以放射、化療、激素等綜合療法,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治療的影響:對內膜癌患者治療是否恰當、適宜,是影響預後的因素之一。 治療方案的制定、方法的選擇應在對癌變播散范圍準確瞭解和對患者全身健康狀況全面評估的基礎上進行。 子宮原位癌 目前治療的方法多選用手術或手術與放射聯合治療。 對晚期無法手術或有嚴重內科合並癥不宜手術者,可選用適宜的綜合治療(放療、化療、激素等)。

子宮原位癌: 宮頸腺癌的預後

對年輕患者有不規則陰道流血者,也要慎重弄清其原因,尤其經過治療而無效者也應做診刮。 (1)腺癌(adenocarcinoma):約佔80%~90%。 鏡下見內膜腺體增多,大小不一,排列紊亂,呈明顯背靠背現象。 上皮有時呈乳頭狀,向宮腔內突出形成繼發腺體,呈腺套腺現象。 癌細胞較大、不規則,核大呈多形性改變、深染,細胞漿少,分裂相多,間質少伴炎性細胞浸潤。 分化差的腺癌則見腺體少,結構消失,成為實性癌塊。

子宮原位癌

有時息肉狀癌很小,但已全部為惡性組織,且已務深部發展或侵犯肌層。 有時息肉型癌腫數目不多,可能在作診斷性刮宮時全部刮除,以致使切除子宮標本中找不到癌瘤的痕迹。 當然也應注意有無診刮時標本調錯的可能性,有可疑時應進行校對複查,以防漏掉真正的患者。 近年來我國衛生單位與學術和民間團體大力推廣普及婦女子宮頸抹片篩檢,雖然子宮頸上皮細胞內贅瘤明顯增加,但是侵襲性子宮頸癌確實下降許多,這是我國公共衛生的進步。

子宮原位癌: 子宫内膜癌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另外還有腹腔鏡輔助經陰道子宮切除術後腹部穿刺部位內膜癌復發的報道(Muntz HG,1999)。 梁立治報道陰道頂端是最常見的復發部位,占36.5%,以下依次以盆腔占19.8%,肺部占13.5%,腹部占10.3%,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占6.3%,外陰占6.3%,其他占7.3%。 Morrow報道Ⅰ期子宮內膜癌單獨手術治療術後復發50%發生在陰道或盆腔,而手術加放療僅30%復發部位在陰道或盆腔,70%的復發為遠處轉移。

子宮原位癌

然而仔細檢查癌腫部位,仍有一些特徵,與正常的子宮內膜之間有界限可辨認,即癌腫的粘膜增厚、粗糙並有大小不規則的息肉樣突起,而良性的子宮內膜增生則較軟,表面光滑。 惡性的息肉樣突起體積較大,硬、脆,表面有表淺潰瘍,病變晚期有潰瘍及壞死,累及整個子宮內膜;少數病例甚至可蔓延並侵入子宮頸管內膜或擴展到陰道穹窿。 而良性息肉狀增生的子宮內膜則僅局限於宮頸管內口以上,因為宮頸對引起這種子宮內膜增生的異常內分泌功能從不發生反應。 儘管治療後復發或者浸潤癌的風險降低,但是與普通人羣相比,還是高很多。

子宮原位癌: 子宮頸癌如何診斷?

抹片檢查的過程相當簡單,且不易感到疼痛,檢驗過程先將擴陰器置入陰道,再以小木棒或刷子在子宮頸上,刮取少量剝落的上皮細胞,最後塗抹於玻片上進行染色處理,透過顯微鏡檢查是否有可疑的癌細胞。 再來是降低感染乳突病毒的風險,應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減少性伴侶人數、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用於抑制腫瘤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的轉移,並且避開影響正常細胞,避免增加毒性或副作用,且能降低復發率。 子宮原位癌 子宮內膜癌的進程主要分成四期,賴瓊慧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是預後很好的癌症,尤其第一期如果積極配合治療,5 年存活率可達 9 成,不會再復發,第二期存活率亦有 8 成。 異常出血是最主要的症狀,九成子宮內膜癌都會發生;此外,也可能因腫瘤壓迫出現下腹痛、解尿疼痛、性交疼痛。 此外,賴瓊慧表示,若重度癌前病變的病灶面積較大,即使做圓錐切片,邊緣還是有切不乾淨的風險,她就遇過患者做到第五次圓錐切片手術還不成功,後來因為癌細胞侵入內膜,必須切除子宮。

  • 在早期内膜癌患者中一般无升高,有子宫外转移者,CA125可明显升高,并可作为该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 Creasman報道12%子宮內膜癌腹腔細胞學為陽性。
  • 值得注意的是,子宮頸腺癌發病進程快,且癌細胞高侵襲性、易轉移,發現時多為二、三期侵襲癌,治療效果差,十分棘手。
  • 子宮內膜癌在已開發中國家更為常見,也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癌症。
  • 子宮內膜癌的進程主要分成四期,賴瓊慧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是預後很好的癌症,尤其第一期如果積極配合治療,5 年存活率可達 9 成,不會再復發,第二期存活率亦有 8 成。
  • 子宮頸癌是一種惡性疾病,大多數情況下發生在平坦上皮細胞中,其中宮頸內層是由其組成的。

應用雌激素替代治療者患內膜癌的機會是不用替代治療的3~4倍,危險性大小與雌激素劑量,特別是用藥時間有關。 用較高劑量雌激素大於10年者,患內膜癌的機會較不用者提高瞭10倍。 在無孕酮拮抗或孕酮量不足時,雌激素長期替代治療會導致內膜增生,甚至癌變。 在長期應用雌激素替代治療的性腺功能不全或Turner綜合征的年輕患者就有內膜癌的報道。 近年來,在應用雌激素替代治療時,每個周期均加用至少10天孕激素,則又中和瞭雌激素長期應用的致癌作用,使其安全性明顯增加。 因此,雌激素加孕激素的(結合雌激素)的替代治療,如果孕激素的保護作用足夠的話,即使長期應用也是安全的。

子宮原位癌: 疫苗加一!3/6開跑增進免疫保護力

在其治療的20例患者中,8例有可測量的病灶,其中5例腫瘤明顯縮小,有效率為63%。 作者認為該方案對子宮內膜癌有效,而且其副反應可以接受。 ①盆腔外照射:包括上界L4或L5,兩側為距骨盆側壁1~2cm,下界包括陰道上1/2,一般使用2或4照射野(four-field),後者用於肥胖患者可減少放射線對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傷。

从流行病学意义上,子宫内膜癌有两类 I类发生于围绝经期妇女伴发雌激素过多症;II类发生于子宫内膜萎缩患者。 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复发率是3%至17%,取决于主要和辅助的治疗方法。 其他子类的子宫内膜癌很难发现,比如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 最近研究显示,血清p53抗体的检测可以用于识别高风险的子宫内膜癌,此外c2erbB22、CD44v6、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 免疫组化检测也可以用于诊断。 无症状的妇女在定期检查中无法发现子宫内膜癌,而这种疾病在早期是高治愈的。

子宮原位癌: 癌症預防

在骨盆检查中,子宫内膜会显示正常,特别是在疾病早期。 当疾病恶化后,子宫和附件组织的大小、形状和一致性会产生变化。 第一类(I类)子宫内膜癌通常病发于停经期前妇女,常病发于白人妇女,经常有子宫内膜过度增厚(子宫内膜增生)和分泌过高的雌性激素而不能和黄体酮保持平衡。 I类子宫内膜癌通常是低度癌症,很少侵入到子宫壁(子宫肌层),而这种子宫内膜样的类型有比较好的预后。 子宮原位癌 在子宫内膜癌中,癌症细胞的生长仍然和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生长模式相似。

就這點而言,已經充分具備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要素了。 組織學是用顯微鏡檢測到的結構形式,而病理學家專門解釋在顯微鏡下得出的發現。 因此,當一種癌症被病理學家被確診斷時,這種癌症被稱為組織學確診。

子宮原位癌: 子宮頸癌症狀

多用於手術或放療後複發或轉移的病例,也用於腺癌分化好、早期、年輕、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孕激類藥物作為綜合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值得推薦。 子宮原位癌 孕激素還可降低術後陰道複發率,故還可廣泛地應用手術後或放療後的輔助治療。 本網站沒有義務對所有使用者的註冊資料、所有的活動行為以及與之有關的其它事項進行審查,本網站有權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保留或刪除相關資訊或繼續、停止對該使用者提供服務,並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在不須取得您事前同意的情況下,本網站擁有在任何時間、任何情形下更改或終止服務或拒絕提供服務的權利。

  • ,75% 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曾一度染有 HPV,其中約五成發生在 15~25 歲的女性身上,但多數感染都不會造成永久的問題。
  • 有時在子宮內膜樣腺癌中可以出現不同比例類型的癌成分。
  • 那些參與轉移性疾病過程的人可能是子宮頸,子宮管子宮和子宮包圍的組織,以及淋巴結和淋巴轉移到其他所有器官。
  • 此計劃為您提供全球醫療保障,更不設終身最高賠償額。
  • 該癌為歐美女性最常見的婦癌,台灣則於 2011 年竄升為婦癌發生率之首。
  • 國內蘇應寬等報導,60年代惡性疾病佔76.2%,內膜癌占惡性病12.9%.80年代末,黃荷鳳等報導,惡性病症佔22.7%,而內膜癌占惡性病例的45.5%,宮頸癌佔43.6%。

以前,一說到「子宮癌」,幾乎指的都是「子宮頸癌」。 跟子宮頸癌比較,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病例少很多。 不過,隨著女性的壽命增加,生活方式西化,女性不生孩子,或是生産次數少,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患者激增。 傅玉麒醫師指出,子宮頸癌發生大部分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所致,危險族群如:有性經驗的婦女,尤其是早婚、生育子女多、性伴侶較多、長期吃避孕藥者,以及抽菸和抵抗力較弱的人,都應特別注意。

子宮原位癌: 引用:近排知道驗出有「子宮頸原位腺癌(Adenocarc

HPV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會經由性接觸傳播,最少有一半性活躍人士在不同階段曾經感染 HPV,但當中只有少部份女性會因而患上子宮頸癌。 越早發現患癌,治癒機會越高,也更能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变范围和组织学类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因内膜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对放射治疗不甚敏感,故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他尚有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按照手术-病理分期的结果及复发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晚期患者采用手术、放疗与化疗综合治疗。

陰道鏡檢查可以發現較隱秘的病變部位,提高檢出率。 在陰道鏡檢查的指導下活檢,能夠大大提高盲目活檢的準確性。 如果細胞學診斷和陰道鏡檢查結果不一致,必要時還可以行頸管搔刮術,明確頸管有無病灶的可能。 2012年,約有320,000位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並造成約76,000人的死亡。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中的第三名,僅次於卵巢癌和子宮頸癌。 子宮內膜癌在已開發中國家更為常見,也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癌症。

子宮原位癌: 子宮內膜癌的分期

深肌層受累的復發率危險性明顯高於淺肌層受累者。 文獻報道Ⅰ期ⅠA,ⅠB,ⅠC 5年生存率分別為93.3%,95%,77.8%,深肌層受累組復發率增高4.8倍。 子宮原位癌 近期經統計學分析指出,深肌層受累為影響預後的獨立因素,1996~1998年手術分期Ⅰ期5017的總結報道ⅠA期5年生存率91.1%,ⅠB 89.7%,ⅠC 81.3%。

子宮原位癌: 子宮頸癌疼痛難耐!抑制疼痛的方法

一般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征。 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於1970~1991年共收治以手術為主要治療的子宮內膜癌患者153例,其中20%伴肥胖,44.4%患高血壓,11.1%患糖尿病。 其實,高血壓與糖尿病與子宮內膜癌並無直接關系。

子宮原位癌: 健康

手術後的頭幾天,可能會出現不適,疼痛,疲勞或全身無力。 所有這些現像都是暫時的,在很短的時間之後,它們就沒有了。 第二階段除了去除子宮和附件外,還有證據表明清除了附近的淋巴結。 預後如果存在則是不利的,因為在腹膜腔漿膜中存在早期植入轉移的趨勢。 一種極具侵襲性的形式是漿液性癌,與輸卵管和卵巢的漿液性癌非常相似。

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注意事項部分,醫師提醒,包括生理期期間無法做,前一天應避免採用盆浴、陰道沖洗、以及性行為。 子宮原位癌 董小姐表示,這5年來,都沒有任何疼痛或是陰道不規則流血等不適症狀,幸好近期再次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才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醫師也證實已是「子宮頸原位癌」。 長安醫院婦科傅玉麒醫師表示,子宮頸癌前病變若一開始沒有妥善處理,經過多年以後容易轉變為子宮頸癌0期(又稱原位癌),後果不堪設想。

盆腔外照射劑量為20Gy,於2~3周內完成,每周1次。 術前腔內部分劑量照射:即在A及F旁照射劑量大於20Gy,分2~3次,每周1次,放療後10~14天可作手術切除子宮及雙附件。 ②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區:即盆腔照射區向頭側擴展區,由盆腔外照射點向頭側擴展長18cm,寬8cm包括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腎動脈淋巴結。

子宮原位癌: 子宮頸原位癌 不再是癌症了

因此,目前認為,在早期內膜癌,孕激素不做為手術後的預防用藥,除非患者具有高危因素,而且腫瘤的雌、孕激素受體為陽性者。 對晚期或復發癌、有手術禁忌證者、年輕的早期內膜癌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均可用孕激素治療。 對年輕、保留生育功能的內膜癌,孕激素治療中,每3~6個月需B型超聲及內膜活檢或診刮,以觀察療效。 另外,還有作者將細胞毒藥物與激素治療聯合應用,取得瞭較好的療效。 結果在可評價療效的13例患者中,CR 4例(30.8%),PR 6例(46.2%),SD 1例,完全緩解患者的存活時間為33個月。

臨床Ⅰ期分期總誤差為12%~22%,而Ⅱ期可高達60%~75%(彭芝蘭等,1997;Diasia,2002),即臨床Ⅱ期患者中有60%~75%實際為Ⅰ期或Ⅲ期病變。 子宮內膜癌中約75%的患者臨床分期為Ⅰ期,因此首選手術進行分期,瞭解癌變真實的播散范圍,確定有無影響預後的危險因素,對患者術後輔助治療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手術病理分期所積累的病理資料,亦有助於對癌瘤生物學行為的研究,有助於發現宮外病變,增加處理依據,在同一期別上比較治療效果。 如果腫瘤直徑大於2cm,最好先采用手術切除,術後再輔以放射治療。 發現陰道復發後,要首先通過全身檢查包括盆、腹腔CT、胸部X線等除外其他復發灶,必要時可以考慮通過手術來瞭解腹腔內或腹膜後淋巴結有無亞臨床轉移。

一般再術後3-6個月進行第一次複查,確定隨診計劃。 當前較多采用是以細胞學為基礎的追蹤方法,有條件的考慮陰道鏡檢查。 4-6個月1次,重複細胞學檢查滿2年,然後每年1次。 至於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甚至腹腔鏡檢查,都不能作分期診斷的依據。 通過該方法診斷子宮頸腺癌,該方法包括檢測子宮頸中塗抹的塗片中癌細胞的存在,或者相反確定其缺失。 通常,宮頸癌症可能無症狀,這使得診斷和開始治療特別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