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7大好處2024!(小編推薦)

於高宗永隆間(西紀六八0)往生。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帖疏)行世。 十四歲出家,習經論,精大涅槃。 偶過汶水石壁谷玄中寺,慕神鸞之淨業,遂停講學。 教化晉陽、太原、汶水三縣道俗,七歲以上者,皆能唸佛。

  • 民國二十三年,王固存居士讀紫柏老人集,嘗錄出有關念佛者,題曰‘唸佛槌’,印行於世。
  • 若換,則只可換文,不可換義;則庶乎師嚴道尊矣。
  • 先一日,有僧自台山來,師與劇談宿昔。
  • ’(靈峰宗論五之二)讀此益可知蕅祖推崇壽昌之一斑。

: 即不正確的見解,此又稱邪見,此有五種,一者身見,即是我見。 二者邊見,即於我見上執常執斷。 三者邪見,否定因果善惡的見解。 四者見取見,即固執己見,互相鬥爭。 五者戒禁取見,認為持牛戒、狗戒、雞戒,是生天證果之因,這稱為非因計因。 六位心所的第四位,是煩惱心所。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黃心川:玄奘及唯識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它是「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即於邪正善惡境,既經決定,必如此作,不可引轉。 所以在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沒有勝解。 : 欲是「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欲就是希望,對外境的希望追求,對所愛境,希望必合,對所惡境,希望必離。 因此希求就有了善惡染淨之分,希望成佛作祖,當然是淨欲,追求財、色、名、食、睡,就是染欲了。 : 想是認識作用,論曰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於境取相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就是於一切相上生起分別,再加上名稱。

當我重新建構生命的時空觀,找到修行方向後,非常希望能將這些學習心得與圖解佛學的方法,與大眾分享。 例如上佛學課程,從上課到下課,心裡的種子也會有所不同,多上一堂課程,就會多增加一些佛法的種子。 修學成佛的過程,正是在幫助我們提昇意境的視野,雖然我們的色身一直在不斷地生死輪迴,那只是累世色身肉體的改變。 今以光所易辦之沙,供之座下,固知無用,聊將其誠;倘亦用以塗地,庶可滅我罪垢,長我福田。 因將七題一串穿來,儱侗論之,以塞其責。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懶人包

因為愛著於我,故有我貪;迷戀於我,故有我癡;執著於我,故有我見;依持於我,故有我慢。 八個大隨煩惱,遍及於一切染心;五個遍行心所,遍及於一切心、性、時、地,而染慧生起,分別計度,所以都與第七末那相應。 : 性別,指的是善、惡、無記三性。

1999年至2007曾任法源講寺住持,2007年任新竹永修精舍住持迄今。 所謂「性空」就是從否定自性存在的思想建立起,進而否定自性妄執,讓我們從宿世自性妄執的牢籠掙脫出來。 「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觀想什麼都沒有的空,更不是透過推論將物質切成一半,再切一半,又切一半,無限的一半,幾近乎鄰虛質的空。 八個心王與五十一個心所的業用,尤其是根本煩惱、隨煩惱等二十六個心所的對治。 在圖表中,很容易看清八識各個的心所分布狀態,而能清楚認識心所,如有一面鏡子,即時照見情緒的起伏,度一切苦厄。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第1集 – YouTube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西紀一一五八)九月廿八日,西向端坐,唸佛而化。 按悲華經:寶藏佛時,阿彌陀佛為輪王,菩薩為第八王子,對佛發大願已,蒙佛更名普賢。 華嚴會上,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云‘勸進’。 ‘文殊’,文殊師利菩薩,新譯曼殊室利,此雲妙德,或妙吉祥。 按悲華經:寶藏佛時,阿彌陀佛為輪王,文殊為第三太子,對佛發宏願已,蒙佛更名文殊師利。

稱資糧者,譬如有人遠行,要先準備下資財糧食,以備途中所需; 修唯識行,也要先積聚下相當的智慧和福德,作為修行的資糧。 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六波羅密、四攝法、四無量心、三十七道品。 八識緣境,前五識量度之境,是根塵相對的而生識的直接感覺,此時無分別心,不雜名言,所以是現量。 例如眼識緣色,唯緣青黃赤白四實色,不緣長短方圓之假色、及取捨伸屈之形色。 但當五俱意識生起,有了分別,就墮入比量或非量了。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大乘妙法蓮華經 83(共83講)(印廣法師)

這都可以看作是念佛法門的註腳。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雲:‘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又云:‘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惟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與等者。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於擬答某居士書中亦云:‘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 汝既專修淨土,宜以蓮池大師新定淨土發願文為主(省庵語錄下卷,有此願文註解,閱之自知其妙)。 以彼願文,事理周到,了無一義一法之滲漏。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寬 謙 法師

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所立拜經規矩,理固無礙;若依事相論之:若儱侗通拜,當念‘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拜下,想禮經偈雲:‘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販命禮’。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每一個識都須要一個根去配合,比如眼識的根是眼球,耳識的根是耳朵等;但五官其實都是外在的形相,真正產生識是通過所謂淨色根與境的接觸而來的。 現代有人說是神經系統,但說實在的,並沒有這方面的實證研究,所以最好是以攝持外境能生識這功能去理解淨色根。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法華經》印廣法師講解 大乘妙法蓮華經全集共106講

識有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稱前五識)、意識(第六識)、末那識(第七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因此稱為八識。 基於此深刻的感念,寬謙法師以推動佛教藝術為誓願,於民國77年成立『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為極待深耕的這一片園區,播下佛教藝術的種子。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十多年來,積極地邀請許多學有專精的學者專家及有識之僧眾,規模化及系統化地研擬佛教藝術教育相關課程。 在傳達藝術之無言教化的理念中,將佛法中修行、義理、藝術這三個層次融合得淋漓盡致。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三界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隸有九地,見第七講。 三界是有情業力招感的依報,意識行入相粗顯,遠非他識可及。 雖然前五識能增強意識造業作用,但實際上牽引果報體受報的,仍是由第六識負責。 意識通於三界,若造作五趣雜業,則業力寄託的果報體 (第八識) 就落欲果; 若造作四禪定業,果報體即落入色界; 若造作四空定業,則落入無色界。 果報識在三界輪迴,以造作的業力而定。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菩薩行證 第1集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 祖憫而問曰:你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講記,為了解釋頌文中許多專用名詞,佔用了八次的時間。 但是以往的時間並沒有浪費,如果我們已經瞭解講過的名詞,現在來讀頌文,大半的涵義都能讀得懂了。 由這一講開始,進入十二首頌文的講解,現在先講前五識頌。 3、自性尋思觀: 世間萬有,皆是仗因托緣生起的假法,其本身沒有實在的體性。 自唯識學上說,萬法唯識所現,離識非有,由此可知名、事、自性皆空,此即自性尋思觀。 1、名尋思觀: 名是一切事物的名稱,名是「假名施設」,假為安立的,它雖代表一種事物,但並不是事物的本身。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寬 謙 法師

第八識本身並不造業,前六識以其思心所的作用,支配著身體、語言,造作下身、語、意三種業。 業的性質又分為善、惡、無記三性,善業召感未來的樂果,惡業召感未來的苦果,無記業不感果。 而或善或惡的業種子,就含藏在第八識中,到業因成熟,眾緣具足,就是第八識受報的時候了。 斷惑-極喜地初心,俱生我法二執初伏,初轉下品平等性智。 到第七遠行地後(八九十地),俱生我執永斷,轉中品平等性智。 金剛喻定現前,俱生法執永斷,轉為上品平等性智。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法華經》印廣法師講解 大乘妙法蓮華經全集共106講

1988年創立『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致力於推廣佛教藝術及出版佛教藝術的專業書籍,近年來陸續錄製弘法影音DVD流通全球。 2012成立了『覺風佛教藝術學院』,巧妙的結合了修行、教育與藝術,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唯識三十頌》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譯。 是唯識宗的基本論典,唯識宗即依此論典而建立。 玄奘大師對於唯識學中的「八識」,提綱契領所作出總結為”八識規矩頌”。 包括八識的行相、業用、性別、識量、所緣、相應等,全包括在頌文之中。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第1集 – YouTube

現在我們依照八識心王,五位心所,識體四分,九緣生識等順序講下去,最後再講頌文。 「中觀學派」與「瑜伽行學派」為二大主流。 中觀學派,是西元二、三世紀間龍樹菩薩所建立的。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佛滅度後七百年,南印度龍樹菩薩出世,當時凡夫外道、執著於我法實有,小乘有部,執著於我空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