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靈商場2024詳細資料!(小編貼心推薦)

利和秤號擁有超過90年歷史,是香港最後一家傳統秤鋪。 原老闆黃師傅13歲起便開始製秤,現在的老闆娘何太太在黃師傅過世後繼承了父業。 80歲高齡的她雖早已步入耄耋之年,卻堅持不退休,依舊堅守著父親的遺志。 老式秤起源於西元前200年左右,當時的中醫、金匠、廚師會用它稱量材料。

因此,近年有不少年輕人找他開班授徒,他亦傾囊相授。 事實上,殷師傅坦言就算有興趣,亦勤練,要傳承這門手藝也不容易。 拿捏不同布料,就有不同做法,依靠的是經驗的累積,一直做下去才有進步、才能參透箇中奧妙。

寶靈商場: 九龍城

「名錄」的意義,在於體現香港的傳統文化、地道的生活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工藝等價值、同時亦具有維繫和凝聚社區關係的作用,以至於整個社區對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貢獻。 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非遺辦事處將繼續與有關團體和傳承人保持緊密聯繫和合作,加強對代表作名錄項目的教育、推廣及傳承工作,以進一步推展保護香港非遺的工作。 在二○一七至一八年度,非遺辦事處將舉辦專題展覽,介紹代表作名錄的項目,並舉行工作坊、傳承人示範及同樂日等活動,提升公眾對代表作名錄項目的認識和了解。 民政事務局轄下的華人慈善基金將推出試驗計劃,撥款資助在社區層面推廣非遺項目的活動。 油麻地吳松街 號寶靈商場一樓樹明郵票,今日(30日)下午2時許,保安發現店舖門鎖被撬毀,內有搜掠痕跡,懷疑遭人爆竊,於是通知店主報案。 警方接報到場調查,翻查閉路電視,發現上午9時許,一名年約30至40歲戴口罩男子行蹤鬼祟,撬開樹明郵票門鎖潛入舖內作案。

  • 此外,小店擔起社會責任,聘請聾啞人士咖啡師、自閉症兒童,支持他們發揮所長。
  • 第三代Miru自小住在附近,她帶路到寶靈商場前的橫街庇利金街,沿路望去,「以前沒這些連鎖店,一字排開都是布料,做功課時可來這裏找中式布、織錦布,可惜現在只餘一間了」。
  • 廣場多為街坊店,但2樓有即將開幕的室內高卡車場18 Challenge Karting,車場佔地約5萬平方呎,分成人高卡車場、小童飄移車場和美食區,其中重頭戲成人高卡車場,設12彎位賽道。
  • 至50年代,政府決定在必列者士街附近重建,興建了大批唐樓。
  • 店內玉石名目繁多,不管是傳統的玉鐲,還是西式的十字架吊墜,美美皇寶都能造出與時並進的設計,卻不損玉石的吉祥寓意。
  • 對她而言,繡花鞋店是她另一個家,亦是童年時的遊樂場。
  • 排檔後的工匠師傅更大隱於市,聽他們說得最多的,是對手藝的熱情,為使客人滿意,他們比客人更了解他們的喜好,故仍有熟客往來,比起大商場重複冰冷的流水作業,閘閘衣車聲縫出來的,就是情味。
  • 至於類似韓國綜藝節目遊戲的running games,則設解謎題等多個小任務,說到最受歡迎的一定是緊張刺激的搶名牌遊戲。

過去一直由日本人親自主理,現已交由第二代徒弟接手,薪火相傳。 妹記大排檔一直以快炒夠鑊氣馳名,為食客津津樂道的除了招牌菜「鬼馬油炸鬼」,更有以戰鬥碗豪氣飲啤酒,而且將大牌檔由街市熟食中心,轉戰商場舖頭,不但食得舒適更提升檔次。 Handsbox皮革學堂專為喜歡皮革製作的人士而設,從不同的DIY皮革製作班中,體驗以手工製作真皮錢包、皮帶以及各種小飾物等,不但學多一種手藝,作為禮物送人都是上佳之選。 郭錦記餅店屹立於長洲超過40年,是每年太平清醮「包山」最大的供應商。 本著傳統與創新共融為宗旨,不斷改良造餅工藝,推出雞仔餅、祺子餅等,成為本地的特色味道。

寶靈商場: 繡花鞋對我的意義

店鋪門外除了「明星相」,一疋疋色彩鮮艷的布料也十分耀眼,但原來只是「看門口」的裝飾品。 「我一般做衫不包料的,客人給我甚麼布料,我便照用。」現在找殷師傅縫旗袍,造工費由二千多元起跳,其他細節如綑邊更要加錢,只因一件旗袍處處都是心機和經驗的結晶,而且還未退休的老師傅所剩無幾,令這些手做旗袍更顯珍貴。 傳統工藝面臨失傳,殷師傅卻看得很淡然,不過若有年輕一輩對此有興趣,他仍來者不拒。

店鋪不時舉辦教育工作坊,讓新一代了解玉石學和鑑定玉石真偽的方法。 西九龍曾是眾多本地手工藝大師的聚集地,儘管時過境遷,一些資深職人仍懷抱著對手藝的熱忱,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傳承傳統。 打銅師傅、裁縫師、麻雀職人……這些手藝精湛的師傅經歷過幾十年的操揉磨治,手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職人精神的濃縮。 訪問的過程中,Miru對談如流表現自然,從舖面密密麻麻的報章可以猜想得到,這是訓練有素而成的。 寶靈商場 無可否認,報導的確令更多人認識繡花鞋,但傳承仍然是個難關。 她直言不一定要由家族成員傳承,現在的學生和學徒總共有十多個,年齡層的範圍從中學生到三十多歲的人都有,但通常都是以業餘形式參與製作,大多只對做鞋的其中一部分有興趣,例如刺繡,但比較少人像Miru和爺爺一樣,對整對鞋都有興趣。

寶靈商場: 先達繡花鞋

擁有六十年醬油經驗師傅周老板,縱然物料價格及租金不斷上升,憑著一直堅持做好自家醬料及街坊鼎力支持,令大家感受到傳統醬料的味道。 快樂餅店係超過四十年歷史嘅麵包店,黃老闆為咗氹街坊開心,除咗堅持每日人手製作麵包之外,仲保留咗忌廉筒、沙翁呢啲盛載港人回憶嘅傳统味道喺呢到,你可以搵到最簡單嘅快樂。 The Tree Stationery 大樹文房,有近九成嘅產品都係嚟自本地品牌,店主Pauline希望透過小店讓本地具才華嘅設計師展示用心嘅設,同時提供一個寧靜空間俾人歇息,為城市人遮蔭。 喜歡精美的衣服配飾,還要去1950年代起開門營業的祥盛檀香扇莊看看。 小店售賣的精美檀香扇曾是不少上流社會女性身份的象徵,兼具實用和裝飾功能。 扇莊的前身是第一代店主祥盛開的一家小雜貨鋪,專門接待停靠在油麻地避風塘的船民,為他們提供用於祭祀天后的食物和香燭等物資。

寶靈商場

若非上年被逼遷,也許先達商店的繡花鞋也不會受傳媒青睞。 王榮、鍾球手足二人,1958年在彌敦道開店,05年王榮過身,由兒子王景華王景華和鍾伯頂上,後來鍾伯退休,兩年前王生的女兒Miru加入,為老店添新血。 他們自願加租幾萬元,業主卻斷然拒絕,只得搬到寶靈商場1樓,現在已是舊時彌敦道僅存的老店。 寶靈街名字來自第四任港督寶靈(John Bowring),70、80年代以前是裁縫街,「很多人來做唐裝衫,那時還沒有排檔,全是街舖布行,賣雜貨、油鹽醬醋的也有」,先達商店繡花鞋第一代鍾球伯伯就是老街坊。 第三代Miru自小住在附近,她帶路到寶靈商場前的橫街庇利金街,沿路望去,「以前沒這些連鎖店,一字排開都是布料,做功課時可來這裏找中式布、織錦布,可惜現在只餘一間了」。 寶靈商場 即是說,港島區商場和新界區商場裡面的店舖幾乎是倒模一樣的連鎖式商店,逛一個等如逛了十個,令人開始懷念舊式商場那種人情味。

寶靈商場: 寶靈商場(佐敦)

去年花園街大火,檔主鍾先生自己真金白銀掏錢改裝,「以前檔口全是木板,現在都改成鐵,用晒PVC防火膠板,要幾萬銀!政府說撥款,你數數香港多少排檔,每檔分得幾千,幫到什麼?」昔日新興行業,其實也不容易。 排檔後的工匠師傅更大隱於市,聽他們說得最多的,是對手藝的熱情,為使客人滿意,他們比客人更了解他們的喜好,故仍有熟客往來,比起大商場重複冰冷的流水作業,閘閘衣車聲縫出來的,就是情味。 款式多是傳統中式圖案,例如牡丹、彩雀等,但設計整體感覺一點也不老氣。

寶靈商場

在九龍區佐敦寶靈商場,有一家名為「上海意達」的旗袍店。 因與電視台合作多年的緣故,門外貼滿了「明星相」,相中女士所穿的都是店主殷家萬師傅的作品。 殷師傅自一九五一年來港學師做旗袍,入行至今已超過六十年。 戰後,香港是難民收容所,成衣業又未發展,普遍市民都會訂製手做衫。 在這個旗袍最興盛的年代,殷師傅一天能縫兩至三件旗袍,也漸漸熟能生巧。

寶靈商場: 九龍城區

店內神像、佛像有數百個,其中以文、武財神最受顧客歡迎。 在民居或寶蓮寺、黃大仙祠、油麻地天后廟等各大廟宇,都能找到郭師傅的作品。 郭師傅16歲拜師,轉眼便已50年,現時姪子郭健軍正準備傳授和繼承這門傳統中國藝術。

寶靈商場

六十年代,中式服裝是當時的主流,好像點心配茶一樣,繡花鞋自然大受歡迎。 當年的繡花鞋,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 先達爺爺為了讓工廠女工都能夠買得起,就開始用平價一點的材料做出大眾化的款式。 七、八十年代,受西方流行文化所影響,穿旗袍的絕配再不是繡花鞋,而是各式各樣可以拉長身型比例的高跟鞋。 爺爺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是不斷創新,多用西式花布、蕾絲等製作新產品,情況才轉好一點。 可惜到了現代, 繡花鞋業日漸式微, 製作者以至消費者皆似乎無以為繼。

寶靈商場: 第一日  香港

「我最喜歡來這裏買工具。」Miru如數家珍般介紹不同剪刀的用途,又帶記者看各種顏色的繡花線。 「她經常來買材料,因為要教工作坊。」雲裳公司老闆蕭小姐說道,該公司原本有縫製長衫的服務,但老師傅們退休後,變成只賣配料。 對於成為碩果僅存的配料公司,蕭小姐認為是大勢所趨,現在既可以網購,又可回到內地選購,只能夠盡力做下去。 這裏也有各式各樣的衣服出售,童裝、運動裝、時裝等,以前這裏不只出售乾貨,水果、飲品、食物都一應俱全。 「到午飯時間大約12時至1時左右,街上就會很多人,因為有東西吃,車仔檔有麵、魷魚等。」年屆六旬的周太趙如玉在寶靈街擺檔超過30年,「周氏排檔」最初售賣水果、蔗汁,直到1989年她一人個打理排檔,就改賣頭飾、襪等。 她指當時女兒還小,覺得頭飾適合她們,而且成本較低。

而利和秤號除了售賣各種牛骨、木頭和鋼製作的手工秤、砝碼及算盤外,老闆娘還會為光顧了幾十年的回頭客修理舊秤,並給新買家提供說明書。 在短短個半小時的訪問時間,已經有兩批日本遊客慕名前來。 有見及此,Miru同時推出不同的Product line,傳統的款式繼續出,年長一點的會選用深色系質料,將大紅花改為淡雅的花,年輕一點會選用不同高度的鞋底,亦製作繡花的Clutch和手袋。 堅持,除了需要創新的頭腦,還需要身體力行,這是Miru從爺爺身上學會的。 她憶述爺爺晚年時身體日漸轉差,仍然堅持看舖工場兩邊走,就算沿途要停下十多次,都不會開口埋怨,亦從不求人。 直至連開舖關舖都有困難的時候,才第一次請求兒子幫忙拉起和收下沉重的鐵閘,亦成為了Miru爸爸有意重回店舖的契機。

寶靈商場: 九龍商場列表

難怪連美國時尚祖母 Iris Apfel 也曾到訪。 特首李家超今日宣布由明日起取消口罩令,代表香港撤銷所有防疫措施,正式結束三年來的防疫生活。 崔定邦表示,觀察其他地區,當地居民仍會戴口罩,相信港人在公共交通工具都會戴口罩保障健康;林健鋒就表示,口罩廠可能會轉型回收行業,認為現時環保業有很大空間。

本來用原子筆在繡花拖鞋上畫花紋和寫上名字,直到小學初期,才用嫲嫲的布碎拼造出第一雙鞋履。 從小到大,Miru幾乎每天都穿繡花鞋的,記者好奇朋友們的看法,「我唔會特別提起爺爺係做鞋嘅,但有朋友會話:新年啊?著住對紅鞋出嚟! 寶靈商場 」基於大家對紅彤彤的繡花鞋有所誤解,所以她都會選擇較容易配搭又不太搶眼的黑色款。 仍是手抱的小孩時,嫲嫲已經會為她穿上「虎頭仔鞋」,寄意跟小老虎般健壯,避邪保平安。 寶靈商場 對她而言,繡花鞋店是她另一個家,亦是童年時的遊樂場。 看到林林總總色彩斑斕的繡花鞋,她總嚷著要看要試,只可惜當年並沒有童裝款式,結果爺爺就送了她一雙獨一無二的童裝繡花鞋。

寶靈商場: 寶靈商場 還有生存空間的舊商場

店主鍾國鴻屬二代繼承人,秉持宗旨數十年,繼續沿用資深手工裁縫師傅,合作訂造服裝,按顧客喜好而造出稱心的設計。 年過九旬的創辦人呂明師傅,從32歲至今一直堅持親手製作,並發明了蜚聲國際、優質耐用的鋼竹混合蒸籠。 寶靈商場 位於上海街的門市現在由兒子呂樂觀打理,而呂師傅則每天到位於屯門的工廠,孜孜不倦地製作一個又一個的蒸籠,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發明和改良這門傳統工藝上。

寶靈商場: 香港樓宇目錄

疫情期間,不少人都因為多了時間而學習了不同手作,「所以亦見到多了顧客懂得欣賞我們的工藝,知道人手製造背後的意義。」先達繡花鞋,真的陪着香港「走」過這六十多年的歷史。 屹立超過半世紀的先達商店,從百花齊放到剩下寥寥可數的繡花鞋店,從街坊街里的最愛到後來被逼遷離舊舖,一切都是源於三代人的堅持。 爺爺年輕時打過不同的工,運輸、零售、亦曾經在鞋廠工作,所以學會了做鞋這門手藝。 抱著「過日晨」和「做吓小生意」的心態,他在一個不起眼的樓梯舖開始賣鞋,而擅長刺繡、改衣的嫲嫲就聯同一班好友幫忙做鞋,好像山寨廠一樣。

寶靈商場: 紅磡

從著手打理生意開始,Miru就不斷想辨法推廣繡花鞋。 除了在店舖的既有款式,亦有訂造服務,她又舉辦工作坊,製作材料包,上年更趕在書展前出了一本 《繡花 鞋》的書。 問到她的每日行程和如何分配時間,她直言連休息的時間都不夠。 「每日早上七、八點起身去工場做鞋,下午會去看舖,夜晚再返去做鞋。淡季嘅時候會安排做定啲墊腳、鞋面同剪好啲鞋底,可能造定100個存貨先,要嘅時候再組合就得啦!」跟繡花鞋談戀愛,並不是想像中容易。 聽到爺爺分享許多看舖的經歷,她自言「好似自己都看咗好多年舖一樣。」她亦分享了一件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看舖軼事:店舖的鞋履向來不只分大中細碼,而是從四號都七號的都有齊。

寶靈商場: 香港4大屋苑靈異鬼故

但當時來了一個童年時曾經纏足的婆婆,她向爺爺訴說了小腳女性之苦,期望找適合尺寸的鞋子,卻一直撲空,婆婆最後亦失望而去。 寶靈商場 於是爺爺就為她做了幾款接近童裝的超小號繡花鞋,可是那個年代不會留下電話號碼或者聯絡方法,爺爺只好把繡花鞋安放好。 自此,爺爺每年都會預先做好若干個款式,好讓她可以選購。

先達商店由 Miru 的爺爺王達榮於 1958 年創立,原址是位於佐敦彌敦道的一個約三十呎的樓梯舖;後來就搬到位於佐敦寶靈商場的現址。 除了懂得刺繡、造鞋、做生意等技巧,原來 Miru 對繡花鞋的歷史亦極為熟悉。 繡花鞋在中國歷史裏從不缺席,其實就是有刺繡的鞋的統稱。 所以,靠着他的造鞋技術,加上 Miru 嫲嫲及一眾鄰居的刺繡,小小的山寨廠就營運起來了。

Miru幼承庭訓, 童年時已開始跟嫲嫲學習繡花手藝, 初中已懂得製作繡花鞋的所有工序, 在理工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位畢業後, 決心將爺爺王達榮於50年代開創的繡花鞋「先達商店」延續下去。 為掙扎求存,傳統工藝也要緊貼時勢,「以前繡花鞋、拖鞋只能在室內穿,我們加上膠底防滑,可著出街,鞋底也加了軟墊」,軟墊上的菱形車線,仍是工場師傅用衣車逐條縫上。 舊時繡花鞋,只有紅黑顏色,以色丁、織錦、金線等縫製,他們革新用上綠松色、深藍色麻布等,新圖案精緻,有孔雀羽毛、熊貓、金魚等。

寶靈商場: 第三日  香港

Miru的大學畢業作,正正就是以「繡花鞋在香港式微的原因」和「先達商店的品牌重塑」為研究題目。 透過引經據典的資料搜集和問卷調查,她開始了解到繡花鞋在花紋和社會地位上不同的象徵,在不同年代都能夠獨當一面,於是決定重新塑造店舖的品牌形象,成為了「先達商店」的第三代傳人。 其實從Miru出生的一刻,早已經和繡花鞋結下不解之緣。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