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退燒藥11大好處2024!內含小兒退燒藥絕密資料

病理上,腦細胞遭到破壞最大可能,是腦膜炎或其它感染的併發症。 而一般6個月至5歲的小朋友,只有幾個 percent 的小朋友會有機會因發燒誘發抽搐,而這種抽搐大多只是短暫性的,小朋友愈大自會慢慢好轉,所以也不是甚麼需要特別緊張的問題。 幾年前美國兒科醫學會,有發表過關於兒童發燒的指引,其中一項,就是針對晚上已經睡著了,不用再叫他起來,特地吃退燒藥的說明。 除非孩子一直發抖、翻來翻去,甚至醒來說頭痛、或哭鬧,這樣就最好用適量的退燒藥讓他舒服一些。

香港兒科醫學會、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香港兒科護理學院及香港兒科護士學會提供資料,建議家長及照顧者毋須過份憂慮,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大多數會慢慢康復,大多數病童毋須服用抗病毒藥。 塞肛門的退燒藥與口服退燒藥,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並沒有明顯差別,但建議兒童應優先使用口服退燒藥,若有嚴重嘔吐、拒絕吃藥等情形時,才考慮使用肛門塞劑,而不是以體溫高低來判斷。 另外,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剛剛發布了一系列常用紓緩新冠肺炎輕微症狀的藥物列表,詳細列舉出現不同症狀時的常用藥物名稱,包括兒童及青少年( 6 至 18 歲)等不同類別人士使用各類藥物的風險,有需要的家長可作參考。 如有任何用藥懷疑,特別是涉及 6 歲以下幼童,謹記尋求專業醫護意見。 發燒生病是小孩成長的必經過程,在台灣,醫療資源發達,建議發燒就立即帶家中孩童去檢查狀況,因為有些病毒徵狀越即時發現越容易治療,對於醫生來說,如果病情拖延得越久,在診斷上的難度也會提高許。 小孩的體溫調節相比人成人來說是比較差的,常常會出現體溫偏高的狀況,家長應該要確定小孩身上的衣物是否過多,抑或是室內太悶熱導致身體發熱,如果小孩沒有明顯的怕冷發抖反應,可以優先調整室內的溫度或是去除小孩身上多餘的衣物,觀察體溫是否下降。

小兒退燒藥: 誇張家長!7天的藥 一次餵孩子喝光

當寶寶發燒時,可先減少他們的衣服散熱,也可以考慮用物理性降溫,例如用溫水擦身體或洗澡等,並觀察有無其他症狀。 注意不要用冰枕或退熱貼降溫(無法真正降低核心體溫),也不要用酒精擦拭身體(以免太過刺激)。 發燒即身體溫度比正常高,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 發燒是一種生病徵狀,亦可能是接受免疫注射後的一種反應,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在正常地操作,以對抗外來的病菌。

台灣的缺藥問題越來越嚴重,像是第一線抗生素「安蒙西林」、制酸劑「氧化鎂」、退燒藥「乙醯胺酚」等,第一線醫師形容,台灣的缺藥困境已經是國安問題了,這就如同讓醫生上戰場,卻沒有武器殺敵。 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且人體對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有調控機制,所以體溫不會無限上升。 至於坊間流傳有孩子因為高燒把腦子燒壞,其實是因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而留下神經後遺症,並不是燒壞的。

小兒退燒藥: 正確處理發燒 破除退燒6大迷思

吳醫生強調,大部分兒童確診後情况輕微及穩定,通常於三數天內會好轉,若蜂湧入院只會加重醫療系統負擔,有需要或疑問可透過遙距診症向醫生求助。 不過,如果孩子持續出現超過39℃的高燒,以及有嘔吐、呼吸困難或發出如獅吼的喘聲、眼紅、嘴紅、腹痛肚痾等發炎症狀,就要盡早求醫。 通常醫師會依照病童的體重做藥水劑量上的調整,單次最大量是病童體重乘以0.6,不過為了方便速算,醫師主要都是用病童體重除以2。

陳敏恭說,兒童正常體溫約38℃,38.5℃以上為發燒,服用退燒藥的時機很重要,最好在吃飯或睡覺前1小時左右,且體溫若在38.5℃或以上,就要服退燒藥或用肛門塞劑,讓小孩減少不適感,而能好好吃、好好睡,以便增加抵抗力。 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用西藥退燒雖然可以快速的緩解,但是卻違背了身體發燒的用心良苦。 他解釋,發燒是一個保護機制,也是一個免疫反應,每一次用退燒藥退燒,就是對小兒自體免疫的挑戰。 其實退燒藥並沒有錯,錯的事是否真的每次都有必要用。 如果你的孩子口探體溫超過攝氏37.5度,你的孩子可能會發燒,這很常見,而大多數情況下症狀都會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消失。

小兒退燒藥: 孩童不慎確診怎麼辦?家長必看「兒童確診備藥清單」快點準備好

每個國家因為國情與防疫措施不同,較難一概而論,但如果小孩戴不住口罩,或許可以考慮使用可以罩住臉部的防護面罩作為遮蔽、或外出時使用揹巾,讓寶寶的臉部朝向媽咪;或是讓寶寶坐手推車,並將遮雨篷拉下來。 若寶寶並非因接受了免疫注射而發燒,便可能表示他生病了,家長須帶他給醫生診斷生病的原因。 雖然發燒一般來說都不是由嚴重的毛病所引致,但對於兩個月或以下的嬰兒、免疫能力較弱或有其他特別健康問題的孩子來說,病情可能會轉變得很快,家長應盡早找醫生替他診治。

小兒退燒藥

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藥師沈采穎指出,基層藥局跟診所,目前因為缺藥嚴重,變成必須要以藥易藥,拿手上有的藥去換想要的藥。 劑量為體重/40顆,每4到6小時1次(例如 20公斤,就20/40吃半顆),單次最大劑量為1顆,1天不多於5顆。 雷氏症候群是一種合併有肝臟脂肪變性的急性腦病變,通常發生在某些病毒感染之後。 川崎症的臨床特徵就是長期發燒,此症會造成冠狀動脈血管擴張,進而導致後天心臟病的發生,因此當寶寶連續超過發燒超過五天,就需要特別留意。

小兒退燒藥: 建議帶幼兒就醫的情形

小兒發燒除了先讓小朋友流點汗之外,還要檢視大便有沒有通暢,總之發燒是身體自我保護的表現,不應隨便退燒,應帶孩子就醫找出發燒的原因進而對證治療。 平時最重要的,還是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自體免疫力方為上策。 不過,Kiki提醒,因為新冠疫苗尚未有相關研究證實,因此「暫不建議提前服用退燒藥」。 藥師認為,本土案例一直狂飆,打與不打都很難抉擇,提醒家長還是要勤洗手,回家後將小孩衣服全部換洗,適時補充維他命C、D,做好相關防疫措施,才能安然度過。 藥師Kiki指出,家長決定要讓孩子打新冠疫苗時,同時要記得準備,幫助小孩減輕接種後不適的物品。

其實不管那一種退燒藥水,簡單一點,就是體重除以2就對了,既有效也不會過量。 唯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用藥間隔時間」,一個是4小時(安佳熱)一次,一個是6小時(依普芬、炎熱消、舒抑痛)一次,不要搞錯了。 3.持續燒到38.5度可考慮使用退燒藥,退燒藥水服用間隔為4~6小時。 因口服退燒藥需要腸胃吸收,因此退燒效果較慢出來,平均半小時到1小時候慢慢退燒。 吳醫生鼓勵家長盡快安排孩子接種疫苗,尤其患有長期病者更應打針,兩種疫苗也可以。 部分兒童接種疫苗後會有發燒等不適,但一般很快便會消退,並可能顯得較疲倦,宜多休息,不要做劇烈運動。

小兒退燒藥: 不要急著馬上吃藥退燒

陳俊仁分析2種常見的退燒藥糖漿,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布洛芬(Ibuprofen)。 家長們對服用退燒藥的做法兩極化,有父母讓孩子過度服藥,有些爸媽則堅持孩子再燒都不給藥,這是因爲對退燒時間不了解所致。 為此,食品藥物管理署特邀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說明。 小兒退燒藥 小兒退燒藥 以退燒藥來說,就是要告訴身體調節體溫的中樞,是該讓溫度下降的時候了。 五度,又或是體溫三十八度、而且已經出現很疲憊、且不舒服的狀態時,其實就可以考慮使用退燒藥物。 臺北榮總小兒過敏感染科陳俊仁醫師表示,感染引起的發燒本來就是會燒燒退退的,家長會給小朋友使用退燒藥,常見退燒藥的藥效大約都是4到6小時,所以藥效過了自然發燒就又出現了。

  • 輝瑞疫苗的部分,許辰陽說,不良反應和莫德納一樣,絕大部分都以注射部位不適為主,少數有發紅、腫脹、搔癢狀況;全身性不良反應則有發燒、疲勞、腹痛、肌肉痠痛等。
  • 再來就是注射完後建議大量喝水,Kiki表示,一般感冒時會建議補充水分,多吃維他命C,打疫苗後也同理可證,因此可讓孩子攜帶維他命C發泡錠,施打疫苗後,將維他命C泡在水壺中,補充水分及維他命C一舉兩得。
  • 其實最有效地退燒方法,還是服用退燒藥,再各類的退燒藥物當中,除了阿斯匹靈不可以用於18歲以下的兒童以外,其他的口服藥與塞劑都可以使用,至於退燒藥的用法與用量,必須諮詢醫師或藥師。
  • 只是非常時期,我們和孩子或許有機會遇到輕症在家隔離的可能。
  • 若寶寶在接受免疫注射後發燒,他通常都會在兩、三天後復原。
  • 許多家長則會選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塞劑,陳俊仁說,一顆塞劑含有12.5mgIbuprofen,13公斤以上的孩童一次約可以使用一顆,間隔八小時,可再使用一次。
  • 4.肛門退燒塞劑使用時機,建議超過39度以上再用,因為它透過直腸黏膜吸收,多半會在半小時內退燒。

如果發燒超過5天,一定要就醫排除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如果退燒後精神活力仍不佳或嗜睡,也一定要就醫。 或是如果主要照顧者覺得寶寶狀態與平時差異很大,不知道該如何照顧,也應就醫。 服用撲熱息痛和非類固醇消炎藥等退燒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情況非常罕見,而且止痛藥及治療疼痛的方法有很多,止痛藥的劑量亦有很寬闊的調校空間;醫護人員能夠定出有效的治療方案,並決定止痛藥的劑量。 如果是發燒,建議先用非藥物方法退燒,如暖水抹身、冰敷額頭等,效果不大才服用退燒藥,並且以最低劑量、最少的藥物數量開始服用。

小兒退燒藥: 生活照顧的護理:

不過,普拿疼仍為控制發燒的第一線用藥,但若是有發燒抽搐的問題時,以此藥來控制發燒較為理想。 這一類的藥物會引起過敏,在小兒科的門診中,不算少見,所以服用時要特別的留心。 常見的過敏為,皮膚出現一片紅腫的現象或是嘴角、眼臉出現紅腫。

小兒退燒藥

蔡文展解釋:「所以慢慢也發現,似乎年紀越長以後,發燒的次數也越來越少,相較於年紀輕的人來講每一次病毒可能都是新的,所以免疫系統就會盡情地反應、打鬥。」所以當出現發燒的情況,不見得是壞事,代表兒童免疫反應正在努力作戰。 但是如果已經燒到39.5到40度,一般小朋友都會看起來不舒服,病懨懨、頭痛、情緒不好、翻來翻去、呼吸顯得比較費力,這樣高的溫度,就要考慮要使用退燒藥了。 例如:如果38度以上,但是孩子精神活動力很好,醫生也判斷這是一般的感冒,本身沒有熱痙攣的病史,則的確可以考慮不用吃退燒藥。 ◆ 使用劑量:劑量算法是體重除以2(例如體重為10公斤,一次服用的劑量為5 C.C.),4-6小時一次。 4.肛門退燒塞劑使用時機,建議超過39度以上再用,因為它透過直腸黏膜吸收,多半會在半小時內退燒。 吳醫生表示,發燒容易引致缺水,故此家長要確保孩子飲用足夠的開水,宜較平日多10至20%,例如年幼的孩子要飲4至5杯開水,10歲兒童就要喝約10杯,維持每日小便6次左右。

小兒退燒藥: 幼兒發燒無症狀該怎麼辦?

與其急著讓小小孩退燒,不如先冷靜下來看看現在燒到幾度? 除了單次劑量之外,兒童退燒藥水單日的最大劑量是一天5次,每次之間間隔至少要4小時。 如果遇到單種退燒藥效果不佳,醫師則會再評估是否另外再搭配依普芬或非炎肛門退燒塞劑。 有些孩童耳溫超過攝氏38度發燒時吃退燒藥,體溫降回37至38度間已算退燒,但因未降到36至37度,家長繼續讓小孩吃藥,就是過度使用。 有些家長則是讓孩童吃了退燒藥30分鐘後,發現還在燒,又急忙給了第二種退燒藥,體溫反而降到35度以下。

小兒退燒藥

至於塞劑(非炎),一般1顆塞劑是12.5毫克,13公斤以上的孩童,一次約可以使用1顆,間隔8小時可以使用一次。 總之,寶寶發高燒,父母不必愈來愈緊張,只要按照上述各種建議,觀察寶寶活動力、補充水分、必要時適度退燒,體溫多半可獲得降低,翌日再帶寶寶就醫即可。 有助于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

小兒退燒藥: 兒童染疫(22年9月更新)|哮吼是兒童感染Omicron常見症狀?確診兒童康復後或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附醫生給照顧者實用貼士)

疫情前,大多數人會帶著孩子衝急診;疫情後,大家學會著先至診所,或是自備退燒、止痛消炎、喉嚨痛等藥品。 不過,一旦發現病童呼吸困難、嘴唇發紫、心口痛、心跳加速、神智突然轉變或模糊、持續發高燒、抽筋跡象或進食困難等徵狀出現,就馬上召緊急救護車送院。 多打開窗戶,因為室內空氣流通能有效稀釋病毒或讓病毒隨氣流帶走。

小兒退燒藥: 確診患者居家隔離注意事項

3歲的劉小弟本月感冒發燒就醫,因有熱痙攣病史,媽媽擔心發作,一天餵食多次退燒藥,結果劉小弟發燒5天不退,仍燒到39℃,因而帶他到醫院。 許多爸媽都會上網搜尋「寶寶揉眼睛、嬰兒揉眼睛紅腫」的關鍵字。 如果眼睛紅紅的,眼睛分泌物多,而且會一直揉眼睛,可能是過敏或眼睛發炎,建議看醫生;如果只是因為想睡覺而偶爾揉一下眼睛則無妨。 如果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必須間隔至少1~2小時;同一種退燒藥則必須間隔4~6小時。 如果吃了退燒藥立刻吐出,可以補吃;如果半小時以上才吐,就不要再補吃了。 小兒退燒藥 量體溫時,可與寶寶平時的體溫做比較,也要留意寶寶的食慾與活力,並觀察環境溫度是否過熱或是衣物過多。

小兒退燒藥: 退燒需要等待!服用兩次退燒藥,應至少間隔六個小時

另外高燒會導致心跳加速或呼吸變喘,如果本身有心臟病或其他疾病的寶寶就比較需要積極的退燒,才不會增加心臟的負擔。 正處於發燒時活力降低是可接受的(有些疾病發燒時活力也可能不錯,例如玫瑰疹等),所以如果要評估寶寶的活力好不好,應等退燒後再評估。 柯婷蓉醫師指出:「發燒幾度需要退燒不是絕對。主要必須觀察寶寶的活力。如果寶寶即使發燒時仍活力不錯,則可以不用急著吃退燒藥。」基本上,只要寶寶發燒不舒服,可以使用退燒藥降溫讓寶寶舒服一點,能獲得較充分的休息且維持食慾。 服用退燒藥後,1~2小時會開始作用而體溫下降,一次退燒藥的藥效大約維持4~6小時。 如果服用退燒藥仍無法退燒,則建議就醫,以排除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兒童必理痛退燒藥亦被家長搶購一空,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表示,市民可前往有「RX」標誌的藥房,即有專業藥劑師當值的藥房,購買含布洛芬(Ibuprofen)成分的藥物用作退燒。

小兒退燒藥: 小孩發燒體溫該測量哪裡?

由於母乳本身含有充足的水分,吃母乳的寶寶發燒時只要增加母乳餵哺的次數,便已足夠。 留意寶寶有否出現脫水現象,如察覺任何脫水跡象或你感到擔憂不安,便要立即送他到醫生處診治。 塞劑內的成分與某些口服藥差不多,劑量的使用則視體重而定,乃是藉由直腸後端的黏膜直接吸收來達到退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