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香港10大著數2024!(小編推薦)

子宮內膜癌患者多為老年婦女,絕經期延遲,或月經不規則;常為不孕或產次不多,合并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若絕經後又有不規則陰道流血或排液臭則更宜引起注意。 對年輕患者有不規則陰道流血者,也要慎重弄清其原因,尤其經過治療而無效者也應做診刮。 前者多見早期病例,後者多見於晚期病例,常伴肌層浸潤。 息肉狀癌頗似普通的良性子宮內膜息肉,但又和柔軟而覆有平滑粘膜的一般良性內膜息肉不同;癌腫的息肉狀贅生物體積可較大,質脆,表面常有壞死等。 有時息肉狀癌很小,但已全部為惡性組織,且已務深部發展或侵犯肌層。

地雷食物則要避開高油脂、高鹽、紅肉及加工肉品等。 尤星策醫師也提醒,油炸食物可能含人為雌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可能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賴瓊慧指出,子宮內膜癌又可細分幾種類型,以「類內膜型腺癌」最常見,亮細胞癌、漿液細胞癌、腺肉癌則較為少見,但十分惡性。 港怡具豐富婦科腫瘤學經驗的跨專科團隊致力為患有子宮體癌的病人提供最優質的循證治療。 我們的首要目標,是確保患者得到最安全和最合符成本效益的診治。

子宮內膜癌香港: 診斷性刮宮

多表現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可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床表現與內膜癌十分相似。 但通過探宮腔,分段刮宮,子宮碘油造影,或宮腔鏡檢查可做出鑒別診斷。 十、外源性雌激素 服用雌激素的婦女具有高度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其危險與劑量大小、服用時間長短,及是否合用孕激素、中間是否停葯,以及病人特點等有關。 目前,雌激素與內膜癌之間的因果關係已有充分的證據。 子宮內膜癌香港 早期無明顯病徵,腫瘤日漸增大後,可能有陰道出血、腹痛情況,特別是九成患者都曾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或閉經後突然再出血。

子宮內膜癌與發生在子宮肌肉(平滑肌肉瘤)和子宮頸部(子宮頸癌)的癌症不同。 子宮體癌症中,約9成個案的癌細胞生長於子宮內膜,故又稱子宮內膜癌;近年已超越一直備受關注的子宮頸癌,成為女性生殖系統癌症之首。 醫生:是啊,後期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主要是放射治療,而化療的機會較少,但化療亦會對有些晚期的病人有效的。 早期子宮內膜癌的復發率是3%至17%,取決於主要和輔助的治療方法。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內膜癌的中藥治療原則

經陰道的超聲波檢查顯示子宮大小正常,子宮內膜厚度為1.2厘米,腫瘤擴散到子宮肌層的可能極少(子宮肌層浸潤)。 臨時診斷為臨床第一期G2 (1aG2)子宮內膜樣腺癌。 醫生安排黃女士在門診進行腹部和骨盆腔磁力共振(MRI)檢查,以進行術前分期和風險分級。

另外,民視氣象主播林嘉愷提醒,今天日夜溫差相當大,並透露從「這天起」北部及東部降雨會增加,民眾出門務必攜帶雨具。 賴瓊慧醫師指出,在治療上以手術為優先,一期類內膜型腺癌,分化良好,五年再發率約 2.6%,五年存活率 97.9%。 自從婦科腫瘤學委員會成立後,跨專科團隊在處理複雜癌症病例上的好處和優勢有目共睹,因此港怡的其他外科專科亦開始就各自的專科領域,定期召開腫瘤委員會會議。 有關其他癌症的小冊子及相關資訊,如在家照顧癌症病人、控制疼痛、飲食與癌症等等,請瀏覽香港防癌會網站。 中至後期的症狀較明顯,第3期嚴重的話有可能影響盤腔腹膜,繼而蔓延至神經綫,病人或覺得下體總是不適、隱隱作痛,坐下或轉換姿勢時都會覺得痛,嚴重者更或會摸到硬塊。

子宮內膜癌香港: 復發率

宮腔鏡下可直接觀察宮腔及宮頸管有無癌灶存在,癌灶部位、大小、病變範圍,及宮頸管有否受累等;直視下對可疑病變取材活檢,有助於發現較小的或較早期的病變,減少了對子宮內膜癌的漏診率。 宮腔鏡檢查和分段診刮均有發生出血、感染、子宮穿孔、宮頸裂傷、人流綜合反應等併發症,宮腔鏡檢查尚有發生水中毒等風險。 對於宮腔鏡檢查是否可導致子宮內膜癌播散尚有爭議,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宮腔鏡檢查不會影響子宮內膜癌的預後。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復康路途更加清晰,加強病人徹底康復的信心。 免疫治療是使用藥物來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令自身細胞更有效地識別和摧毀癌細胞。 子宮內膜癌香港 醫生會使用工具夾取少量子宮頸組織樣本,然後進行化驗。

子宮內膜癌香港

診斷方法包括陰道超聲波檢查、子宮鏡檢查、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等。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內膜癌病人可以透過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等方法殺死癌細胞。 陰道癌屬較罕見的癌症,佔所有婦科癌症的約2%,患者多數為60至65歲的女性。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內膜癌治療 | 子宮切除手術 | 激素治療 | 泉源綜合腫瘤中心

由於九成的患者都曾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或閉經後突然再出血等情況,因此,閉經後的女性若發現陰道出血,無論血量多少、顏色深淺,都應盡快找醫生探究病因。 一般子宮頸抹片檢查,雖有可能檢測子宮內膜的異常迹象,但子宮頸抹片檢查原意是檢測子宮頸細胞的不正常病變,並非檢查子宮內膜的有效方法。 如陰道異常出血,應及早求醫,按醫生建議接受子宮內膜活檢、陰道超聲波或刮宮診斷;如有乳癌、卵巢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亦應定期接受檢查,惟因相關檢查具入侵性,不建議婦女作例行性檢查。 服用賀爾蒙治療藥物一段時間後,病人陰道有少量出血,她卻誤以為是經期重臨。 此狀況維持3至4個月,經婦科醫生檢查才發現,原來她的子宮內壁生了個約3cm的腫瘤,有局部擴散至下腹盤腔的迹象,屬第3期,當時她並無痛症。 病人需做手術切除子宮、輸卵管和卵巢,切除腹腔腫瘤後需做放射治療和化療。

若長期補充雌激素,沒有合併黃體素服用,會增加得到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另外一些化學物質,透過食物鏈循環影響病人,例如日常接觸到的塑化劑、金屬汙染物。 高油脂和熱量,以致體內雌激素長期遍高、造成排卵障礙,並且刺激內膜過度生長。 若有定期的月經,還被診斷出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有少數例子可能是誤診。 最多的是息肉狀異型腺肌瘤(APAM:At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這是子宮肌瘤的一種。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內膜癌分期為何?各期存活率?

此外,若患有「多發囊腫卵巢綜合症」,也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該名女子終在醫生建議下接受治療,將子宮、輸卵管等器官拿掉,因為初期發現得早,不用做化療,病情得到控制。 答﹕子宮內膜癌的成因是子宮內膜細胞長期受雌激素刺激而出現異常生長。 脂肪細胞正可以把體內的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大大增加了女性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 答﹕部份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CA-125異常,但這個數值的特異性不高,可能會因腹腔內感染、或因接受放射治療而上升,故此只能作為參考數值。 再檢視癌症登記報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竟然增加1倍,從2007年的1,165例,到2016年的2,341例,並在2010年出現黃金交叉,子宮內膜癌排名正式超越子宮頸癌,增幅驚人。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未有篩查方法 近年政府和醫學界積極宣傳預防子宮頸癌,令本地婦女普遍增加了防患意識。 不過,女士們可能忽略了子宮內膜癌,最近便有研究指,每日運動三十八分鐘可助預防此症。 婦科專科醫生表示,運動能提升免疫力,有助防患所有癌症,並提醒中年婦女若出現不正常陰道出血,必須及早接受檢查。 文:Kk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內膜癌是香港頗常見的婦科癌症,每年四百多宗子宮體癌新症中,約有九成屬子宮內膜癌,患者多為五十歲以上。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篩檢?如何確診?

一般而言,30 歲以上的女性有較高風險患上子宮頸癌,而本港子宮頸癌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約為55歳。 而對於未停經的女性,主要徵狀同樣是陰道不正常出血,包括經期混亂,或兩次經期之間有不正常的出血。 當病情再嚴重些,則可能會有下腹腫脹(腹部積水,甚至摸到有腫塊),或淋巴阻塞引起的腳腫等病徵。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在2017年刊登的研究,服用口服避孕藥逾10年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較從未服用或服用時間少於一年的女性低34%。 原理上,囗服避孕藥能補充雌激素,抑制卵巢排卵,有「調經」之效。 同時,避孕藥亦會補充黃體酮,從而增加子宮頸的分泌物,令精子難以通過子宮頸並與卵子結合,除了達到避孕目的,更因爲提升了黃體酮的水平,間接減低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多囊卵巢症及子宮內膜癌的症狀均與荷爾蒙失調有關。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頸癌成因、風險因素及預防

因為脂肪本身就會製造雌激素,所以體重比較重的女性,較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香港女性第四大常見的癌症,如女士經常出現經期紊亂,或陰道時有發現呈粉紅或棕啡色並帶有異味的分泌物,便要多加留意。 不少人亦以為自行服用避孕藥便可助調經甚至防癌,但其實這可能引起副作用,隨時帶來反效果。 想了解更多子宮內膜癌,不妨參考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寛耀醫生的意見,小心提防這個徵狀不明顯的癌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講座教授顏婉嫦醫生說,近年香港女性不生育或遲生育、加上本港糖尿病個案增加、肥胖人口增加等,這些也會增加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子宮內膜癌是惡性腫瘤的一種, 最新2018年子宮體癌新症數字逾1100宗,是本港第四常見的女性癌症,十年間增加七成,比子宮頸癌更多。

  • 大多數患者有異常的陰道出血情況,包括更年期後出血、不規律或月經週期縮短、大量或持續性出血。
  • 除此以外,她在其他方面都很健康,亦沒有任何不適。
  • 他說瓦格納部隊牽引烏軍,加以碾壓及摧毀,令盟軍可從後趕上,挽回面子,又說部屬都擔心如果俄方在戰場失利,瓦格納集團會成為代罪羔羊。
  • 在組織學上,有很多子宮內膜癌的子類,但主要歸類為兩種:I類和II類,取決於癌症的臨床特徵和發病機制。
  • 不太常見但較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出血、血栓、傷口癒合問題及心臟衰竭等。

其中不乏將不正常出血現象放任一年半載不管的人,因不是每天出血,只是偶爾岀血,所以才會放任不管。 此外,有些立刻到附近醫院就診,但卻只做了子宮頸癌的檢查,被告知無異常後便了事。 至於較年輕的患者,如果想保留懷孕的機會,先可以盡量保留子宮及卵巢,而選擇採用藥物治療,譬如荷爾蒙治療,但這個考慮只能適用於早期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病人。 擴張刮宮檢查準確度非常高,醫生會首先為患者擴張子宮頸,然後於子宮內膜的不同位置抽取組織作病理化驗,患者於整個過程是有機會接受麻醉。

子宮內膜癌香港: 診斷

黃女士在手術前一晚8時入住港怡,而手術定於第二天早上8時進行。 黃女士進行了手術前血液檢查、胸部 X 光和心電圖檢查。 護士隨後為她安排灌腸以清理腸道,為手術作好準備。

子宮內膜癌香港: 子宮內膜癌年輕化「10年患病人數翻倍」 當心7大風險因子

卓越醫務中心遍佈港九新界,包括尖沙咀、銅鑼灣、觀塘及沙田石門,盡心致力提供一系列的婦產專科及輔助生育服務。 產科服務包括產前診斷、普通產科、高危產科,助產士以及產後服務等。 令到母嬰在產前、分娩及產後都得到呵護備至的照顧。 此外,中心亦提供全面的婦科服務如婦科檢查及婦科手術。 而輔助生育服務包括體外受精、宮內人工授精、冷凍卵子服務等,這些服務範疇的需求每年都不斷遞增。

子宮內膜癌香港: 荷爾蒙補充藥物

如果手術中已發現淋巴轉移或周邊組織擴散,應立即力行整合療法,同時定期追蹤,腫瘤復發時可考慮二度手術。 子宮內膜癌是香港女性發病率第4高的癌症,也是最常見的婦科癌症。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2018年子宮內膜癌的新增病例超過1,100宗,相比2006年的570宗,確診數字在12年間增加了一倍。

子宮內膜癌香港: 【危疾】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陰道異常出血要小心 6大因素增患癌風險(附預防貼士)

幸而大多數子宮內膜癌早期都會出現如陰道不正常出血等病徵,較易為人察覺。 事實上,本港約有七成確診個案早在第一期便能發現。 因此,當女性(尤其是已停經)發現陰道有不正常出血,即使血量少,也應該立即求診,及早接受詳細檢查,查明出血原因。 若是沒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30%的AH(EIN)會轉變成子宮內膜癌,近年來因為子宮頸抹片以及子宮頸乳突病毒疫苗的普及,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

子宮內膜癌香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重點: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中的第三名,僅次於卵巢癌和子宮頸癌。 子宮內膜癌在已發展中國家更為常見,也是發達國家中,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癌症。 1980年代到2010年間,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在許多國家中竄升。